第1506章 論制(第2/2頁)

“張大人還真是一位制度迷啊,這幾年聽他說了不下一百遍了。”

“你不覺得我們現在說話的風格都變了?”

兩人一時有些愕然,突然又是忍不住大笑起來。

外邊星光和月色越來越明亮顯眼了,四方型的天井院落如同早晨時的那麽明亮。但又與陽光不同,象是每個景色都被蒙上了一層薄紗,朦朦朧朧的看不太真切,但又叫人感覺很明亮,這種亮色給人一種很愉快的感覺,特別是外間的道路上還有持續不斷的歡呼聲,還是陸續有煙花升上天空炸響。

“今天青城的煙花商人笑死了。”張永安道:“本來是為了年底前備的貨,今晚一晚上全出去了。”

“中樞政體要變,地方政體也要改變。”吳伯與突然道:“老兄,有沒有興趣出去當一任郡守?”

“郡守?”

張永安沉吟片刻,搖頭道:“現在還不是太明朗,也不知道這種過度是好還是壞。我們已經在文宣司挑大梁了,雖然都不是正職司官,但也掛了副司官的名義,如果過度一下能幹上正職,倒也不壞。但如果是瞎耽擱功夫,那我覺得還不如留下來比較好。”

“老兄仔細想想,梳理一下大人的思路就明白了。以後中樞是大政府,大格局,精細化。對應地方,則地方也是大政府,以前的地方官,到任之後先拜上官,然後結好巡按禦史,過路的官員和名士不要得罪,地方上再和大宗族大士紳搞好關系,每年的年底能收上來七成以上的錢糧,不要出忤逆不孝有傷名教的大案子,三年一任,定然考評上等,最不濟也是中等,能安然的繼續混日子。什麽刑名錢糧倉儲文教,不過就是看和地方上大士紳相與的好不好而已……以後就完全不同了,郡守就是漢之太守,各司在各郡肯定會有垂直的管理,但郡守的權力肯定也會遠遠大過於現在的知府,漢之郡守是十分貴重的要職,李廣等名將,皆為兩千石的郡守耳。”

張永安笑道:“叫老兄這麽一說我還真是動心了。不過,再貴重,和記的郡守和漢唐的太守和刺史還是有不同的吧?”

“不同大了!”吳伯與道:“所謂出將入相的老話不必提,但我敢打保票,二十年後和記的宰相,必定會有地方從政的經歷。”

聽到這裏,張永安感嘆道:“我大明內閣的輔臣,無一人有地方任職的經歷,皆出於瀚林和京官,為政者能知曉地方民情,曉暢政務者,太少了!”

吳伯與笑道:“前漢擔任過太守的由一百一十八人中,五十七人有過兩郡以上太守的經歷,其中最多的‘飛將軍’李廣甚至當過八個郡的太守。可見,西漢在太守上下及橫向交流上十分通暢。”

張永安道:“老兄的意思我懂了,日後中樞用人,多以地方交流而任職,中樞可至地方,地方也可任中樞要職。不象現在,大明官員以科甲定前途,考的越好,就越是可能留在中樞。一旦留任中樞,除非不入翰林者才有可能直接以侍郎身份外放為總督。若是到尚書一職,其實也就是漢之九卿,則絕對沒有可能外放。一旦要外放,就是貶斥,如果坦然任之,會被人瞧不起的。”

“正是,君所言者,就是楊一清故事。”

楊一清就是大明二百多年來唯一以閣臣身份又出外的大臣,盡管任職是十分重要的三邊總督,仍然為時人所嘲諷,認為他過份戀棧權位,從閣臣出外就理應辭職回家,漢時的九卿出外為太守,或是唐時的宰相出為節度,在大明這種情況已經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