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9章 福晉(第2/2頁)

就象軍訓這事,擺明了是張瀚對訓練強度不滿意,但這事兒交給核心將領並不妥當,推行的壓力也會不小,甚至矛盾會直接抵達張瀚那裏。

用周耀就不同了,周耀這個外來的將領成了集火的目標,原本為了成功周耀就用了很多非常規的手段,在張瀚挑選合適人選的時候,這些手段也成了周耀入選的理由之一。

但這些都是假的,重要的就是周耀合用,該用,是最合適的人選。

周耀明白這一點,他也知道張瀚明白這一點。

想向上,想在這個團體內獲得應有的位子,就得更加努力,張瀚給他機會,他得牢牢抓住。

周耀不能說自己沒有感激之情,沒有張瀚與和記,現在他屍體已經爛成一堆白骨了。但要說他完全把自己當成和記或張瀚的附屬品,他也沒有這份自覺。

感激有盡時,忠心也有盡時。

還好和記上下都牢記這一點,事實上這話就是張瀚自己說過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建立在下屬的感激或忠誠上。

制度才是最重要的一環,可以沒感情也沒忠誠,但一定要有制度的約束。

現在周耀身邊就有軍政官聶磊,還有軍法官,軍需官,參謀官,相對的命令就得有相對應的附署,否則就是違規,沒有相應軍官的副署,周耀在平時連自己的衛隊也調不動,戰時也只能隨機調動機動部隊,正常的團隊布置當然也是指揮決斷,參謀和軍政等官只能建議,不能幹涉指揮決斷,可如果指揮做出明顯有悖常理的布置,這些軍官也有權反對,並且在懷疑主官有謀反嫌疑的前提下,對軍事主官采用剝奪其指揮權的措施。

在和記體系下,想謀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代價很大,所得極小,或者說沒有所得。難道周耀現在跑到大明,大明能給他一個總兵來做?現在他的收入,權力,已經遠在普通的大明總兵之上了,更不要說大明根本不會給這種好處,就算給了也完全得不償失。

和記的軍官們收入是和地位捆綁在一起的,做的多,升的高,拿的多。

周耀一年的收入已經好幾千兩,將來肯定過萬兩,應該說和大明頂層的公侯伯和太監們比還有些差距,但和總兵官們相比已經比大多數的總兵強了,也比那些文官要強的多。

百年世家底蘊現在還比不了,但幾十年後,誰能知道和記能到什麽地步,周耀又能創建起什麽樣的家族?

只要有希望在,忠誠就永遠在。

這話算是周耀自己的原創。

這時人們發覺遠方有大量的騎隊前來,揚起了大片的煙塵,動靜不小,大地都在微微顫抖著。

一直閉目不語的林丹汗猛然睜開了眼,在這種時候有大股的騎隊前來,難道是察哈爾的余部?還有科爾沁人?奈曼人,熬漢,巴林?還有翁牛特,弘吉刺?或者是漠北的外喀爾喀人,他們一直是假投降,卻在這時將刀矛狠狠的揮斬向這些該死的漢人?

但林丹汗很快就失望了。

來的有不少蒙古人不假,但最多不超過萬騎,四周還有千騎以上的紅袍騎兵在兩翼,形同看管。

“是林丹汗的大皇後娜木鐘,還有幾個福晉。”一個獵騎兵軍官飛馳而來,向周耀報告道:“這幾個林丹汗的皇後起初想逃,在三十裏開外卻停住了,後來這些婦人決定不跑了,帶著逃散的部民向我們投降。由於她們前來,也帶了不少逃離戰場的牧民一起前來,我們收攏了一萬多人,有一部份留在後頭,這一部份帶過來安置。”

周耀輕輕點了點頭,四周的人則顯露出興奮之色。

不管怎樣,估計最少能兜回來兩三萬人,加上這裏的人已經超過七萬,察哈爾人一共只有八萬丁,剩下的在底下的半個月內也會歸來九成左右。

把大量的少年和老人放走,把一些無辜的牧民直接放回,然後按事前規劃的那樣分散安置就好了。

不付出代價是不可能的,付出代價之後才會有安定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