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2章 投降(第2/2頁)

如雷鳴般的馬蹄聲越來越近了,說來也怪,被分割切開的察哈爾人也在亂跑,奔跑時的聲勢就遠不如對方,貴英恰一想,可能是對方騎陣齊整,自己這邊跑的散亂的原故吧?

他恨不得真的抽自己耳光,什麽時候了,想這個?

“台吉,咱們到底該怎辦?”

戰場上的聲響好象如流水般一樣全湧進耳朵裏來了,一個甲兵對貴英恰怒吼著,更多的甲兵和牧民都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

他們的左側就是殺過來的大股獵騎兵們,右翼是整隊又沖擊過來的槍騎兵,往哪邊跑都有相當的危險,但總要跑起來才有機會活命,要是留在這裏,大股的人聚集著,很容易成為目標,到時候人家一個突擊過來,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投降,投降了!”

貴英恰象是哪一根弦被撥動了一樣,尖著嗓子大聲喊叫著,他先下馬,丟掉了手中的佩刀。其實貴英恰根本就不會用刀。和普通的蒙古人一樣,貴英恰的射術還不錯,百步之內幾乎每射必中。但不管是長矛還是短刀,這種真正的搏擊殺人之術只有甲兵們才會認真練習。不管是牧民還是貴族,幾乎都把射箭當成必不可少的技能,對殺戮搏擊之法,則多半並不上心,也不可能主動去練習。

把刀一丟,貴英恰象是丟掉了什麽沉重的東西一樣,整張臉都放松了下來。

這個時候貴英恰才真正明白過來,為什麽漠北三部和喀喇沁巴林等部都會那麽輕易的就投降了。

原本就是投降比較容易,而堅持下去比較困難。

堅持下去意味著要有很多人主動的奉獻,犧牲,不是奉獻財物,而是自己的生命。如果此時的蒙古有一個真正能叫所有部族認可的人物,不要說成吉思汗,就算是有達延汗這樣的雄主在,整個部落的幾十萬丁口也不會這麽被輕易征服。

可是人們現在真正依賴和信任的是活佛喇嘛們,相信的是未來可以更好,來生可以獲得幸福。這樣的教義之下,幾乎沒有人會為了今生的事情去掙紮,不管是蒙古貴族還是漢人也好,只要不影響牧人們敬奉佛祖,所有人都對誰來統治其實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就是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張瀚的一統之路才顯得這麽順利,但其實相比於老天給開掛的皇太極,和記的一統之路算是困難的了,女真人先是和科爾沁人眉來眼去十來年,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成果,皇太極繼位之後真正遠征察哈爾時才帶著幾千女真人,十來萬蒙古小弟納頭就拜,林丹汗嚇的抱頭而竄,這一統之路才叫玄幻。幾乎是一年之間,幾十萬丁幾十個部落的蒙古人就都成了女真人治下之民,力量為其所用,女真人想從哪裏破口就在哪裏破口,如果不是蒙古人成了弱雞,哪有這麽容易就能深入到大明腹地?

和記的一統之路其實是已經花費了近五年的時間,這幾年間和記的利潤高的叫人難以想象,但張瀚不取一文,自己除了取一些銀子給後宅用之外真的是一貧如洗,和記的當家人是把所有的力量用來發展軍隊,建立起自己的強軍,同時在草原上屯墾,發掘每一文可以賺到的錢,再把錢投入到軍隊裏去。

這樣往復循環,終於到了天啟六年的爆發,煙草,釀酒,北方的買賣城,大量的棉田,農田土地,這些東西成了草原給張瀚的豐碩回報,也使得和記的收入節節攀高。

到這時和記才真正養的起大量的戰兵,輜兵也從屯兵轉化為二線守備和支援部隊,不然的話此前戰兵一直沒敢動彈,駐紮和訓練費用就壓的和記上下喘不過氣來,大量的精兵強將放著不敢動,不是因為打不過別人,是沒有錢打仗,這個事和很多人說恐怕他們都理解不了,還有打得贏沒錢打的軍隊?確實是有,而且大明就是毀在財政崩潰上,沒有財政支持的軍隊,逐漸不聽軍令,半獨立化,軍紀敗壞,軍隊成為將領私兵,這都是難以避免的過程。

南明和南宋的不同之處也在此,趙構能控制財政,軍隊就牢牢被掌握著,南明則是因為將領和大臣勾結擁立福王為帝,弘光繼位之後把南明九成的財政給軍隊,將領猶嫌不足,國家財計為武夫挾制,上下倒移,四鎮不聽軍令,互相攻擊,敵人一至則紛紛投降,這也就是南宋能堅持,南明不能堅持的主重要的原因。

穩紮穩打也有好處,就是爆發之時,任何心存猶疑的人都能明白雙方的差距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