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5章 軍令(第2/2頁)

眾人都知道楊泗遜和蒙古人打的交道多,不免有些泛泛的同情,這也無所謂,和記的體系下個人的意願都被壓縮到最小,大家夥只能按著張瀚和軍令司劃定的範圍來做事,就象眼前的這兩個方案,不管選哪一個都是察哈爾人的滅頂之災,差別只是殺戮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說定了事情,在周耀這裏也沒有人願意久留,大家紛紛告別出來,等朱大勇和張世雄等人離開之後,楊泗遜回頭看到周耀已經在燈下看書了,他對任敬道:“你看,周黑子為什麽能上升的這麽快,你看懂些沒有?”

“懂了些。”任敬撇嘴道:“其實他早就有定論,叫我們說出來,他挑一個最合大夥方案的,這樣大家也都服氣,又顯得他聽下頭的意見,沒見張世雄那小子後來臉色都好看多了。”

“這就是上位的手段,你不服不行。”楊泗遜沉思著道:“我記得大人說過一段話,你要牢牢記著。”

“咋說的?”

“大人說,為上位者一定要少說話,多看多聽,關鍵時做決斷,話說的多,容易叫下頭的人揣摩出心思,逢其所好,你就會越看那揣摩你心思的人越順眼,真正能做事的反而被拋在一邊去了。也不能被下頭牽著鼻子走,關鍵時刻自己要掌的住,否則容易上受制於下。而且,上位者說的少,部下和智囊們才敢多說,否則啥事都叫你說了,人家怎麽敢當面反對你?只能順從你,時間久了,上位就成了耳目閉塞的聾子和瞎子,不可不慎。現在看來,周黑子學大人的手段,學的還是挺認真。”

任敬搖頭道:“我們為將的,還是直接些的好。如果不想到軍司發展,由武轉文,那麽心思還是簡單些更好。大人說過,生活要簡單,思想要復雜,其實我看當將領的,生活要簡單,思想也要簡單,只在戰場上復雜,平時能直接就直接,能簡單就簡單。”

楊泗遜哈哈一笑,閉口不語,任敬吃了一虧之後,看來是學聰明多了。

在兩人身後,大帳內周耀還是靜靜的看書,他手不釋卷在和記內部已經出了名,從一個軍戶子弟出身的邊軍,萬歷四十七年薩爾滸一役的幸存者,再成為逃亡邊軍,土匪流賊,再到和記的軍官和高層,走這一條路用了七年時間,從天啟二年之後,幾年間周耀做官做事越來越順,官職也越來越高,但手不釋卷的習慣卻是真的養成了。

天黑的很厲害,原本草原上燦爛璀璨的星空消失不見了,大片的黑雲將蘑菇般遍及草原的各處軍營都籠罩住了,當然不可能有月色,很多巡哨的騎兵和步兵都打著火把,開完會的高級軍官們分別回自己的駐地,都是由護兵打著火把趕路。

楊泗遜回到自己的指揮部時已經接近十點,他看了懷表之後決定連夜頒發軍令,各團、營、連在明早五點之後陸續開拔,繼續往北方逼迫,同時獵騎兵會加大配合的力度,現在看來兩軍相隔二十裏左右,如果察哈爾人不全師後撤的話,經過明天的壓迫,後天就必須展開會戰了。

一場十幾萬人規模的會戰可不是想的那麽簡單,雙方的統帥要考慮到天時,地利,還有後勤和自己一方的士氣,以及人數,訓練,裝備,各方面的考慮之後才打的起來。

每一方都覺得自己可能贏才會打起來,要是覺得必輸早就有一方逃跑了。

歷史上成千上萬場戰事的記錄,要麽一是方摧城拔寨,一方落花流水,要麽就是艱苦的守城戰和攻城戰,真正勢均力敵,雙方來的有來有往的大型會戰實際上卻沒有幾場。

南北朝時的兩魏爆發過多次大戰,當時的中國重騎兵水準也處於歷史的頂峰,關隴武人集團開始成型,士人階層以操弄刀劍上陣搏殺為榮,東西魏皆是鮮卑,尚武敢死,所以多次會戰都是打的相當慘烈。

至於虎牢之戰,李世民感覺自己能贏,遠道而來的竇建德也認為自己兵強馬壯,也是打了一場膾炙人口的大型會戰。

還有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還有明太祖一統天下的與陳友諒的幾十萬人規模的會戰等。

楊泗遜簽署軍令,他知道各團的指揮多半也是如此,他們同時也接到了周耀的正式的會戰的軍令,所有的軍令都通過軍令司的系統傳達,將領遵令簽發,然後由軍令司的人負責歸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