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6章 利劍(第2/2頁)

張瀚的宗旨也就是這樣,並不刻意扶持,但雙方各取所需,和記會得到認可和效忠,還有土地和人民,化為實際就是土地和管用的丁口。

可以修路造橋,日常守備,耕戰之道不過如此。

等恢復驛站和道路,這些效忠的部落也得到糧食和農具,他們的生活變好,和記的商業體系進入,又是新一輪的各取所需。

和記會賺到錢,這些部落的生產所出與當地的特產被運出來,然後和記運來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各種文明的出產在貿易過程中得到交流,然後轉化為利潤。

哪怕是向來重農輕商的中國,也是知道商業可以促進有無,張瀚和他的和記當然更明白這一點。

對漠北的降服和統治之所以這麽順利,最要緊的原因當然就是這一套理念的實施。

雙方都有所得,而不是一方獲益,一方吃虧。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在強盛時一定會經營邊遠區域,就象唐經營的最廣,遠到北庭,西域,也征服遼東,不管東西南北均是著力經營,在這種經營的過程中只是為了異族的臣服和名義上的土地。

除了派唐軍屯田之外,這種新征服的土地不會給中原王朝反饋回財富,表面的尊重和臣服不會給中原王朝帶來任何好處,商道的暢通也只是民間的繁榮,王朝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定是賠本的買賣。

最多就是鞏固了邊防,這也是王朝興旺期一定會出征周邊異族的最要緊的原因。

你不打他,他便打你。

打贏了無非就是安穩幾十年,然後中原王朝國力衰退,逐漸收縮,退讓,那些曾經臣服和蜷縮一團的異族又會重新張牙舞爪,再次撲過來侵犯邊境,重新陷入新一輪的循環。

所以黑格爾說過中國歷史沒有什麽好看的,不管是內部的王朝輪回幾乎是相同的模式,就連對外戰爭也是幾乎一樣的目標和輪回。

王朝更叠和名臣將相還有開國天子的傳奇,無非就是一輪又一輪的循環,在秦始皇之後,幾乎都是相同的模式。

不同之處就是在於在這種對抗和循環中漢民族開始退化,從宋之後開始無力反擊異族的侵襲,大明開國幾十年強盛過,這和漢唐相同,但大明又亡國給異族,這看似偶然,其實是華夏文明退化的明顯特征。在明亡之前,疆土就已經大幅度的縮水了,對西域沒有真正掌控過,也從未真正掌控過草原,對遼東一度擴張,但幾十年後就大幅度後退,只保留遼鎮而已,也失去了安南和緬甸,真正掌控的只有雲南,而雲南恰恰不是集權制下的擴張,是黔國公府世鎮雲南帶來的收益,集權制下的封建,一個偶然事件促成的豐碩結果。

自宋時士大夫就失去了對外擴張的所有動力,邊功不足誇耀,甚至會被詬病,因為每一輪的擴張無非就是拿中原的國力去幹賠本的買賣,消耗的是內地人民的血汗,如果是邊境的漢民還會希望有強悍的武力,免受異族的侵襲,而更多的人則認為只要穩守疆域就好,對外擴張毫無意義,只會勞民傷財而已。

這種論調的傑出代表就是司馬光,然後是燒掉大明寶船圖紙的大明士大夫。

農耕民族文明的內核就是保守的,從進取到僵化也是必然之路,沒有好處的征服只是滿足帝王的虛榮心,司馬光和大明士大夫的行為看似可笑,其實也有其道理。

和記的擴張就絕不會只圖虛名而不要實利,人力,物力,土地,然後通過貿易轉化為財富。

這些部落現在窮的連顆鐵釘都找不到,但他們有人力和土地,也有皮毛和人參,他們付出人力和物產,獲得糧食和農具,等他們發展起來了,又可以繼續提供更多的物產,把人力轉化為財富。

而和記則把各地的物資互通有無,從中賺取更多的利益,再繼續扶持更多的小部族,把更多的人力利用起來,轉化更多的財富。

這是持續獲得的發展方式,異族和更多的土地則代表更多的財富,而不是拖累和負擔。

這才是正確的兼並方式,說白了就是更溫和的殖民方式。

張瀚不會用血腥的方式來掠奪,而是采用了現在的方式,更容易被部下們接受,更溫和一些,所以也就更加容易。

當然對不服從的勢力,和記的商團軍就是張瀚手中的利劍,敢於嘗試者,他也不介意用利劍揮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