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0章 歸誠(第2/2頁)

“是,謹遵汗命。”

綽爾濟喇嘛已經去過一次科爾沁,毫無成效。他是紅教喇嘛,在科爾沁這種黃教地盤上根本沒有威信,當然由於宗教原因,這些喇嘛也不會有人身上的危險。

不管有沒有用,只當出門散心,穿著紅袍的喇嘛站起身來,躬身表示願意立刻動身起行,前去勸說奧巴台吉。

林丹汗又看向兩個蒙古漢子,那是他的兩個大總官,林丹汗道:“兩個大總官各領兵五千,跟在綽爾濟喇嘛身後,威逼奧巴台吉。”

兩個大總官站起身來,躬身答應著。

眾人臉上都是無奈的苦笑,既然派了喇嘛去勸和,又派兵做甚?既然要派兵,為何不出盡全力,在和記殺過來之前先把科爾沁解決掉?派一萬兵,打不能打,威懾肯定會失敗,不知道這算什麽安排?

林丹汗也站起身來,目光堅定看向眾人,沉聲道:“我知道部落現在丁口減少,牧群和戰馬疲瘦,但這仗一定要打,叫我與那張瀚一決勝負。打贏了,混一各部不難,祖先給蒙古人留下的光彩,我一定要重新拿回來!你們打起精神,隨我與那張瀚一戰!”

“是。”帳中的人不管真心還是假意,都俯首躬身,應諾下來。

“我們娘兒倆都看著你們。”娜木鐘嗓音尖利,指著林丹汗下首的長子額哲尖聲道:“額哲台吉在此,誰不用心出力,他可都看在眼裏。那張瀚不過是個漢人,只是個漢人蠻子,沒用的懦夫而已!”

……

“那邊就是宣府鎮城。”

張瀚和孫敬亭,夏希平等人踏足在一個廢棄的軍堡頂端。

歲月侵淩,堡城已經傾斜,感覺隨時都會坍塌的樣子。

天氣漸漸和暖,堡身的夯土層長出了不少碧綠的野草,如果是夏季,整個軍堡外將是一片碧綠。

這座軍堡應該是在洪武年間修築,廢棄於永樂到成化年間左右。

在國初時,大明的邊防線是在草原上,從大寧衛到東勝衛不僅有大量的蒙古蕃騎效力,還有大片的軍堡將防線北移。

加上後頭的十幾個塞王和他們掌握的兵力,由於國都定在南京,明太祖也是為了邊防費盡了心血。

再派太子朱標巡看關中,試圖遷都西安,鞏固北方邊防,而關中之地易守難攻,適宜為王都所在。

可惜時勢變化,鬥轉星移。最少自然的力量非人力可抗拒,關中殘破,主要是開化太過,經濟和政治重心必定會移出,非人力可以逆轉。

張瀚踩了踩腳下的夯土,說道:“昔年太祖建此地時,怕沒想到會有今天。”

“昔年之事提他做甚。”孫敬亭意氣風發的道:“今日又是我漢家兒郎縱橫草原之時,塞垣只是不得以而為之的事。”

孫敬亭看向張瀚,說道:“日後文瀾當以人心為塞垣,比長城和敵台管用。”

“也不止如此。”張瀚笑道:“人心之說虛無縹緲,我還是更傾向於用商業來將內外融為一體,從此之後,邊塞內外形同一體。”

孫敬亭知道張瀚近來已經逐漸要將商學的理論給確定下來,這事情已經交給文宣部門去做。

文宣司的人出的檄文十分有力,如果要誇贊的話可以說是抵得十萬大軍。

這當然是誇張的話語,檄文的效果建立在商團軍的力量之上,如果是五年前,這檄文寫的再好又有甚用處?

一批騎兵從眾人眼前經過,大約有近七百騎,全部是穿著輕便鎖甲的火銃手,也有少量的紮甲或鐵鱗甲。

夏希平看了看旗號,說道:“這是第九團的龍騎兵,看番號是第六營。”

孫敬亭道:“過了尚義堡一線,往東邊真是大軍雲集了。”

“先遣隊已經快到科爾沁人那邊了。”張瀚道:“第三團跟著先遣隊走,要繞道巴爾虎草原,經克魯倫河北上,再從大興安嶺那邊沿著柞兒河到木答裏山衛,行路難啊,得走近三千裏。”

夏希平道:“近衛第一龍騎兵團,第二龍騎兵團,第六、七、八、九共六個龍騎兵團,沿尚義到舊中都一線全面鋪開,不過主力還是雲集在宣府和薊鎮口外的草原上進行,主要打擊目標就是左翼各部落,促使奈曼,敖漢等部迅速脫離察哈爾,使其只能用本部力量與我交戰。另外就是槍騎兵第一和第二兩團,還有獵騎兵第一團,第一輕炮兵團,這些部隊從安固裏淖出發,翻過樺皮嶺,此後東北地方皆是平原,沿著幾條河流往東北方向直行,他們的目標就是察哈爾本部。對這些部隊的唯一困難就是要越過一些山地,不過參謀司考察過,山地都有道路可行,有較大的平坡易於翻過。越過樺皮嶺後,前行二百裏就是翁牛特部,從此部草原地帶轉向東南,就是察罕浩特所在地方,以丘陵和草原地貌為主,仍然易於我部騎兵與敵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