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9章 部族(第2/2頁)

槍騎兵中隊長明顯的一皺眉,這兩人都和精銳兵種的軍官一樣,對這些亂七八糟的友軍並不歡迎,在他們看來,部隊多了不一定管用,相反還會帶來未知的變數。

和商團軍的友軍配合對他們來說已經夠困難了,何況是和那些蕃部的騎兵配合?

要知道一年多前獵騎兵在漠北行動時,對巴爾虎蒙古人也並不客氣,遇上了一樣會出手,對那些在草原和山巒從林邊緣的蠻夷部落則是不屑一顧。

那些部落太野蠻了,甚至有不少鄂倫春人還保持著獵鹿之後吃生肉的習慣。

生剝鹿皮,茹毛飲血,這叫兇殘的獵騎兵們都看不下去了。

他們在河邊和海子裏捕魚,穿著魚皮,在夏天時捕鹿吃肉,秋天時在密林裏采摘幹果,到了冬季時則艱難苦熬,當然還會捕鹿,初冬的鹿還是很肥壯,到了殘冬初春時是這些部落最難熬的時候。

夏秋時捕獲的獵物充足的話,他們尚能熬過去,如果獵物不足,部落裏就會大量的餓死人,疾病,饑餓,這兩個惡魔在這些部落裏徘徊不去,帶走他們大量的丁口。

小孩子最難存活,只有吃食充足的年頭,部落裏不停的有小孩子呱呱落地,然後長大成人。但這種時候很少,多半的情形就是孩童出生不久就死了,特別是生在殘冬的嬰兒,在寒冬和饑餓中死去,死掉的時候還吊在母親幹癟的胸口上。

這種嚴重落後的漁獵民族生活的十分困苦,從大興安嶺的密林到巴爾虎草原,再到北極圈深處都有他們的身影。

哪怕在幾百年後俄羅斯境內還有這些部落,仍然是在生食鹿肉,仍然生活的無比困難,但這些部落還是都存活下來了,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存活下來了。

對這些尚且十分野蠻的部落,商團軍人們是鄙視加同情兩者兼有的心理,特別是在這一片活動過的獵騎兵們感受很深。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崛起過很多部落,其實炎黃也是部落首領的名稱而已。

而華夏從蠻荒部落走出來,成立國家,建立文字,法律,最終形成了文明。

然後從遊牧和漁獵變成農耕,這是文明的一種進步,為了獲得耕地華夏先民南征北伐,北方諸胡,東夷諸夷,西南夷,從秦漢到明清其實領土有失有得。

失,便是北方和西域,到了明時把漢唐的舊疆失了大半。

得,則是大明時期開發了雲南,由於沐家世代鎮守,又遷了大量漢人軍民至此,雲南算是真正納入版圖。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在明朝之前雲南尚是蠻荒之地,漢人少夷人多,所謂八百大甸宣慰司主要就是雲南和後來的緬甸地區,其是渾然一體的。

在大明的經營之下,雲南成為版圖中穩定的一部份,雖然雲貴還是有嚴重的西南夷問題,其實質只是少數有野心和實力的土司,加上平素漢民會欺侮土司引發邊境沖突而已。

從昆明到楚雄,到處都是建制的衛所,有效的把更強力的土司擋在了國門之外。

至於開國時的奴兒幹都司更是罕見的壯舉,明軍從江南出發,一路推到大都,再從大都打到遼東,從遼東再一路北上,一直到庫頁島和最北端的海邊。

三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過千部落,均是接受了大明的敕書和銀印,成為大明奴兒幹都司駐守衛所指揮或千戶,百戶們。

可惜成祖的靖難之役,不僅失去了對朵顏三衛的控制,還撤除了遼王和寧王這些塞王,後來棄東勝衛,從東到西幾千裏的邊防區域大幅度的後撤,原本寧夏甘肅陜北這些地方都不是前線,在成祖的豐功偉績五征蒙古之後,這些地方反而成為前線了。

也怪不得當時的民間對成祖並不服氣,好大喜功屢有大征伐,還並沒有什麽有用的戰果,然後在成祖手裏還丟了大片的祖宗疆域,把後方弄成前線,又大興土木,建北京還算是天子守國門,但建武當山宮觀,修南京大報恩寺,都是動員十萬以上民夫耗費大量錢財的工程,對天子來說是鄣顯自己的文治武功和國家富足的象征,對百姓來說就是完全的苦難和血淚而已了。

華夏自有文明二千余年,有得有失,好歹是東亞乃至亞洲最大體量也是傳承最久的文明。

而北方的這些密林或草原上的蠻夷部落們,幾千年來沒有絲毫的進取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