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2章 推動(第2/2頁)

在青城住著和在舊中都住絕對是兩碼子事,幾乎沒有任何的可比性。

青城的政治意義是不能和舊中都相比的,一旦張瀚開始修復舊中都,他的部下就會在第一時間明白其中的含意,算是一個無聲的聲明。

加上把李莊的工廠都搬到草原上來,所費不菲,最少得十幾二十萬兩的搬遷和安置費,為了不影響生產,時間跨度肯定超過半年。

在兩年前和記開始把中心移到草原,軍司的高層和吏員並其家屬幾乎全部搬到草原上來了,另外就是一些軍工機構也搬過來了,還有一些學校和相關的機構也搬了過來,這種搬遷是斷斷續續在進行,家屬的遷入也是不停,現在小黑河和大黑河,還有尚義集寧各城附近都有大片的聚居區,形成了大型的集鎮,另外在很多屯堡裏不停的招收大同府與宣府,榆林各鎮的百姓,特別是復套之後,對晉北和陜北加大了移民的力度,各地的官府與守將都與和記有千絲萬縷的關系,移走的也是最貧苦的百姓,除了士紳有些不滿之外,並沒有受到任何的阻礙。

張瀚思忖著道:“把工廠遷過來並不難,重修就是,機器拆遷移動也不難。告訴你老田,困難的是把人遷過來。人家在大同世代紮根,在和記是賺的多,回家過的日子也很舒服。你突然一下叫他北遷千裏,就算咱們把家屬都安置好,過的日子比在大同還強,仍然會面臨很多困難。會有不少工人寧願辭工也不走,但他們會面臨相當多的困難,最終他們可能會屈服,不過心中會有相當多的不滿,你要和孫孝征和李遵路他們商量,最好還有厚生司的人出面,文宣部門也要出力,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如果必須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是,大人請放心,屬下等一定把這事做好。”

田季堂告辭出來,得到允準後並不感覺特別的高興,但他的心理感覺相當的欣慰。

不管在何時或因為何等樣的事情,和記的最高首領從未忘形,也不會忘掉百姓的疾苦。一個普通人的悲歡離合對上位者來說原本可以忽略不計,歷朝歷代的天子都是這樣,漢武帝因為自己的臉面和幾匹天馬,就可以隨意犧牲幾十萬人,哪怕在這些人身後是無數個家庭,這些人也有自己的悲喜和人生,然而這些和天子的喜怒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張瀚現在還不是天子,也不是漢武那樣強勢的帝王,還好,這很令人欣慰。

“文瀾答應了?”李宅的小花廳裏,李慎明滿面紅光,持壺倒了一杯酒給田季堂,笑道:“老田這一次立功不小,當飲此杯。”

李府之中,李慎明和孔敏行還有孫敬亭等人俱在,眾人眉宇間都有興奮之意。

孫敬亭倒還掌的住,他放下手中瓷杯,說道:“文瀾到底比我們有靜氣,現在考慮的還是遷廠的麻煩,而不是想著舊中都的事。僅從這一點來說,他比我們強過太多。”

“這何消孝征你說。”李慎明斜眼笑道:“文瀾就是我們的主心骨,凡事有他拿定主意,我們跟著照做。但眼下這事,文瀾似乎不是有太強的信心,或是不是有太強的欲望,人要有欲望才會前行,文瀾欲望不足,只得我們推動一把。”

孔敏行道:“現在不要在名號上刺激大明,老實說,文瀾的聲望還略顯不足。”

“其實文瀾的聲望夠了。”李慎明反駁道:“是大明自己還沒有徹底叫人失望。”

孔敏行沉吟道:“此言有理,便是我,雖然樂於見文瀾大業有成,吾輩也跟著富貴,但要說現在揮刀向大明,我想到大明天子並無失德,天下綱紀還並沒有失衡,心中就有猶豫之意。”

“然也。”孫敬亭表示贊同,他道:“所以我們不必著急,雖然文瀾同意了,還是要慢慢來,等待時機。”

李慎明稍感不耐煩,在他看來這些人都有些婆婆媽媽了。張瀚可能是考慮到後世名聲,他們這些人不推一把,難道真的坐等痛失好局?

當今天子還年輕,眼看帝王心術越來越純熟,過幾年可能把閹黨再推下去,然後換名聲好的黨派上來,重振朝綱的話,以大明億萬百姓的國力,幾年時間就會再強大起來。

九邊恢復到百萬大軍,枕戈以待,到時候誰和你講什麽名聲大義,兵馬強壯才能為天子。

這一點來說李慎明是個異類,雖然他也有舉人身份,但什麽仁義道德天人感應,他統統不信。他反而象五代時的藩鎮中人,只信一句話:天子,兵馬強壯者為之。

張瀚現在掌握的實力可能到了一個頂點,李慎明沒去過台灣,對孫敬亭的話還是半信半疑,李慎明擔心的就是和記到達頂點,但大明一旦恢復,和記可能沒有辦法保持現在的軍事優勢。

不抓住機會,可能一輩子只能在草原上廝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