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1章 農兵(第2/2頁)

祖大壽聞言默然,他對這支團練還是很上心的,身為寧遠本地將領,與廣寧那邊的人相隔不遠,都是遼人,如果團練打出來接受編練,絕對是一支可用的強軍。

要緊的是山上還有幾萬丁壯,現在遼民尚存不多,特別是留在遼西屯墾的已經幾乎是被各家卦分幹凈了。

以祖大壽此時所想,如果能把十三山勾連上,改編其軍隊,收其壯丁來種地,對祖家的發展當然大大有利。

至於十三山傳聞中的兵強馬壯,祖大壽倒未怎麽放在心上。

不管怎樣也只是團練,打行首領當頭目,能如何強大?倒是聽說有和記在其中,要是這樣,需得謹慎一些。祖大壽對和記還是相當忌憚的,其有錢有兵,非尋常商人或地方團練可比。特別是張瀚,已經掩有俺答汗舊土,又收復河套,好在其主力在宣大,距離遼東這裏好幾千裏,中間還隔著無數敵對的蒙古部落,在遼西這邊的只是其閑棋布子,應該沒有太多值得小心的地方。

“祖帥放心。”見祖大壽似有不甘之意,程本直當然理解這個軍頭的想法。

但限制十三山,最好能分而制之也是袁崇煥意思,且堅定不可移志。主要原因也是忌憚和記,袁崇煥不願在自己麾下還有異已勢力,特別是關門一行之後,袁崇煥對和記的財力和行事的能力已經深深忌憚,和記是袁崇煥無法理解更無法掌控的存在,其發展壯大的脈落完全是和以前所有的大明的勢力不同,根本與人們印象中的軍政農耕之法不同,而是徹底的以商發跡,再以商為國。

袁崇煥不能理解,也根本無法理解,由於對和記還有張瀚的忌憚和提防,連帶著對十三山上的團練武裝也是相當的警惕。

寧願棄之不用,甚至任由敵人消滅,也不能弄到自己這邊,消化不了,尾大不掉。

“軍門大人前日已經正式上奏。”程本直看似隨意的道:“內中有幾句話,在下背給祖帥聽一聽。”

“千裏饋糧,士有饑色。進則因糧於敵,退則寓兵於農,兵家正法,勢在必屯。臣欲另請屯種、農具,恐未有見便錢糧可應臣求。臣請歲運本色四十余萬之中減運十二萬五千石,照今折值每石八錢,應計銀十萬兩,即於是月內解至寧遠,預買牛買具,積穢積膏。而鎮臣趙率教等俱深通兵法,曲暢農情,合此中之六萬者兵乎,孰知其皆農也。人謂兵安可以為農,臣正謂不能為農者,定不可以為兵,要在上下相通,其耕而獲者不必在官,不必在私,只地無遺利,人有余糧,一年余三年之食,人得其有其生,始得以有其人,人為我有而敵不足圖矣。該督師王之臣看得切,惟國用之匱,至今日而極,屯遼地以省遼餉,議非一日。總之,趙率教連歲設關外之兵,屯關外之地,兵民相邇各有怨咨,至今赴愬者紛紛,益兵苦於力之疲,民苦於業之失。今若盡驅靺(革合)以事備插即撫,臣逆知虜非好殺,必不再來。然兵法無恃其不來,臣固未敢一日忌虜也。再三熟計,無如仍以近地之遼民俾數十萬生靈得以贖命,另委文職一員董其事,仍照常收租以充軍餉,則與情鹹順美利可與矣……”

祖大壽並非不通文墨,最少這種文字淺顯的奏疏聽起來不算太吃力,在聽到最後,祖大壽放聲大笑,搖頭晃腦的道:“軍門大人的話說的甚妙,所謂正所謂不能為農者,必不能為兵,妙哉,妙哉!”

“嗯。”程本直道:“原本設防線於寧錦,以遼民為遼兵,復遼必用遼人,這些話也都是軍門大人所說,孫閣部采納而已。”

“正是如此。”祖大壽含笑道:“若非如此,本將也不會那般崇敬軍門大人。”

“復城之事,還要祖帥上心。”程本直道:“今春再屯田,修城,動靜頗大,火炮一時不會備辦,寧、錦一帶的城堡諸多,屯田也多,若虜騎再來犯,定要用心與其交戰,不然的話,再度損失慘重,恐怕修重關和棄寧遠錦州之說要占上風,到時候可就有大麻煩了。”

祖大壽這一次沒有出聲,只是面色凝重,輕輕頷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