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7章 獻策(第2/3頁)

“也罷。”袁崇煥是有一個有決斷的,既然被周文郁說服,也就不再猶豫,當下道:“京師此行,一切就由文郁你去辦,一定要妥當。我這裏,就叫人準備建生祠所需的物品,也準備人力。不過,要開建最少還得三個月以上的時間。”

“這一點卑職也會和廠公說明。”周文郁笑道:“大人剛升巡撫軍門,不宜動作太大,而且要收城復土,暫且真的顧不上。”

袁崇煥微微一笑,周文郁確實是聰明人,相當的得力。

其實最要緊的原因是袁崇煥不願叫人感覺他的升官是因為攀附的閹黨,如果過幾個月再修生祠,各地修祠已經蔚然成風,他跟風而作也就不那麽顯眼。將來就算清算閹黨,他袁某人最多算是外圍中的外圍,根本就不算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卑職還有一事,冒死上陳。”

周文郁跪了下去,袁崇煥一愣,將周文郁攙扶起來,說道:“你雖是我的部下,我向來拿你當心腹來看,和諸位幕僚老先生一樣看待的。你有什麽話,但管說來,就算是大逆不道狂悖混鬧的話,我也都會包容的。”

“多謝老大人。”

周文郁要說的話確實相當大膽,他仔細思慮,想來想去,袁崇煥要想更進一步,短期內從資歷來說根本就不可能。

除非是養望或有特殊的事件發生。

養望很難,要做實績,立戰功,不停的涮新人們的認知,同時要時間推移。最好是再受一兩次迫害免官去職,這樣十年八年之後,人們想起邊事無人,第一時間腦海裏就想到袁崇煥,如此,養望就算成了。

不過現在的這局面,誰知道將來政局會如何變幻?

最好的辦法還是把持住遼西兵權,威權日重,牢牢掌握將門和兵權,使朝廷不敢輕易換人,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除了掌握將領之外,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能叫朝廷感覺到袁崇煥能掌握住大局,使天啟六年正月的悲劇不再重演。

此事除了需要重新築城和練兵,戰場上需得擋住女真人,不可再使其長驅直入。

正月間的慘敗,除了遼西各將真的打不過之外,進退舉措失宜,甚至將門故意放女真人進來的心思也是有的,但事後檢討,就算遼西將門沒有異樣心思,認真抵抗,最終的結果也還是差不多。

最多是提前撤走覺華上的人員和物資,損失就不會有這麽大,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更好的結果了。

經過一系列的大戰之後,遼西的營兵和將領內丁可以上一個層次,底下就是多加苦練,並且給他們實戰的機會,實力上來才是真的,別的都是假的。

但栽培將領內丁也好,訓練營兵也罷,哪怕朝廷還是一年三百多萬的糧餉撥給遼西,想在短期內在戰場上和女真人爭雄、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或許慢慢來,一直有練兵的機會,糧餉也充足,真的磨練出十萬八萬的強兵,那時候可以收復廣寧,穩守三叉河,使女真人不得寸進,乃至十年二十年之後,觀其自敗,朝廷以二十萬兵再討兇頑,可建全功。

可袁崇煥能在遼西呆十年二十年嗎?

五年也是難保。

朝廷政局不穩,缺乏真正的強勢人物,魏忠賢再強只是一時,這是所有有識之士的共識,內閣沒有強勢的首輔,或者說沒有真正強勢的黨派,這才是最要命的事。

自隆萬之際,內閣的穩定才是最要緊的事,高拱執掌整個隆慶七年時間的政權,接下來是張居正的十年,這才是大明最穩定和發展最好的十七年的時間,國家強大,百姓富庶,後來到萬歷二十年之前,政治也還算清明,先後是張四維和申時行王錫爵等清正大臣秉持國政,國勢仍然很強。

當時朝中也有黨派,東林黨已現雛形,不過主要還是以籍貫來分,比如江南一脈,或是浙江一脈,或是楚黨,或是川黨,或是晉黨,朝政就在這幾個黨派之中輪轉,比如張四維是晉黨領袖,其後的申時行是江南一脈。

朝中當然也有政爭,黨爭,但黨爭還是些微的利益之爭,並沒有以黨爭害國政。

真正出現變化是在萬歷中期,也就是國儲之爭開始之後。

在萬歷的怠政和立儲之爭之下,黨派不僅出現,而且越來越牢固,無黨之士,漸難寸進,而京察之時,各黨都會對別黨痛下殺手。

此後黨派之爭越演越烈,最終出來方從哲秉政,調和諸黨,但只是流於表面,後來方從哲自己都不得不黯然掛冠而去,諸黨之爭,在天啟早年以東林大勝告終,然後三黨迅速投靠魏閹反撲。

國事讓位給黨爭,內閣和朝堂之上幾無寧日,對國事的損害當然極大。

比如熊廷弼,時人以為可惜,但主要還反映在熊是楚黨中人,而王化貞是東林黨人,兩黨相爭,王化貞這個巡撫反而淩駕於熊這個經略之上,這是黨派力量不同,地方的文武官員也就有所取舍,經略和巡撫的職權重疊,王化貞侵權侵的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