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9章 退殿(第2/2頁)

只是現在也不是追究的時候,天啟心裏卻是給袁崇煥記了一帳,這人看來有些能力,但過於大膽,不僅敢於抗上,還敢公然撒謊。

高第的奏報也是到了,當然對袁崇煥抗命不遵,不撤覺華軍民的事進行了攻訐,高第的話天子半信半疑,但加上寧遠這事,使得天啟皇帝對袁崇煥的印象十分糟糕。

當然論功行賞是必要的,此前袁已經是參政寧前道,這一仗打完肯定要升巡撫,以其熟悉遼事的特點來說當然是在遼東任巡撫了,高第肯定不能留,新任經略在威望和能力上都不能和孫承宗相比,恢復遼東巡撫一職也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

剛剛內閣眾人,還有李春燁這個兵部侍郎都是一樣的意思。

鎮之以靜,寧遠守住是好消息,虜騎必不能窺探關門,這樣最少是把建虜鎖在了遼西走廊之外,京師可保無憂。

底下就是建虜撤走,朝廷恢復到大小淩河一帶的失土,修復錦州和前屯,塔山和杏山各堡,又要耗費大量的錢糧,對遼西的錢糧開銷天啟開始時是拼命籌措,後來感覺心驚肉跳,再下來都已經麻木了。

那邊已經成了一個無底洞,不停的要投入,可以天啟皇帝的經歷,性格,見識,又怎麽能知道做到及時止損呢?

沒有任何人能說的清楚遼西到底要不要守,如果把高第和王在晉的觀點拋出來,皇帝預料得到會是什麽樣的情形。

就算是天啟皇帝自己也不能確定,到底是棄守幾百裏的祖宗之地,把關外徹底放棄的好,還是繼續這樣堅守下去。

不過寧遠既然守住了,也就只能繼續填這個坑,否則前方將士拋灑熱血守下來的地方,皇帝卻下旨說放棄,要是這樣的話,天啟知道自己的名聲就徹底臭了,不僅在文人士大夫中會更臭,小民百姓也會認為皇帝應對失措,連宋高宗都不如。

“唉……”

天啟長嘆一聲,自己也不知道心底是何滋味。

幾個太監都低著頭,在這種場合他們寧願不說話。

內閣的幾個閣老也是一樣,顧秉謙等人原本就是阿附魏忠賢辦事的,內閣地位下降的很厲害,不要說和隆萬年間的內閣比了,就算是天啟四年之前的內閣也比現在強勢多了。

偌大的殿閣中一片寂靜,孫元化也不好吱聲,他不用看也知道面色慘白的青年皇帝肯定在禦座之中發呆。

禦座無邊無靠,太大了,不能倚,兩邊的扶手太遠,不能扶,皇帝只能正襟危坐,這是為了保持天子威儀的設計,否則皇帝在會見大臣時不小心倚了或是扶了,會被視為無人君之相,會被大臣詬病議論。

無依無靠,無人可以分憂解難……所有的難題都只能自己來做決斷,可是皇帝畢竟才是一個二十出頭的青年人而已。

這一瞬間,孫元化都感覺自己有些同情皇帝了,可很快他又感覺到自己情緒的可笑。

眼前的是天子,至尊,要他同情個屁!

好在也沒過多久,天啟皇帝就開口對孫元化道:“孫卿要記著,鑄炮乃遼西防務的第一要事。日後朝廷會在錢糧上加大供給,卿要在遼西多鑄紅夷大炮,各城,堡,都要布置大炮防禦,此事卿一力主持,朕會嚴旨給遼西各官,一定要配合鑄炮,不得有誤。”

遼西官員不得有誤,孫元化本人當然更不得有誤了。

孫元化道:“臣一定竭盡全力,替大明多鑄些上好的紅夷大炮,使虜騎不能再犯我大明!”

天啟皇帝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孫元化的這個保證還是很切實際的,現在已經可以證明,只要城頭安上大炮,建虜無法用強攻的手段攻下城池,這樣關門和寧遠,再到錦州,前屯,這些大城都可以儲上半年到一年的軍糧,再配合大炮,遼西就算很穩當的能守下來。

當然這種認識現在還很模糊,大炮是改變戰爭形態的利器,不光是能守城,這一點大明這邊也無人能夠領悟。

不過光是能守城也足夠了,明軍從開原鐵嶺再到廣寧,都吃的沒有固守城池的虧,現在有了大炮,將士們只要進了城就感覺安全,不會再出現一潰千裏,各城堡均棄守的情況了。

孫元化進殿後先跪下行禮,然後站起來躬身說話,最後奏對時又跪下,俯首應答,後來半天他聽不到動靜,只有窸窸窣窣的走動聲,那時人靴子和衣擺發出來的聲響。

又過了好一陣子,有人說道:“孫主事可以起身了,皇爺已經退殿回內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