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8章 偷眼(第2/3頁)

可惜到了登州之後沒有人再替孫元化出謀劃策,也沒有孫承宗這樣的大佬照應,孫元化一下就把自己給玩死了。

“老師放心。”孫元化匆匆一抱拳,往門口趕過去了。

徐光啟將這個弟子送到二門,也是憂心忡忡的折回院落,從皇帝緊急派人傳召的態度來看,估計遼西那邊大局不妙。

……

孫元化在大轎裏換了衣袍,他是六品職司,看著官並不大,但是屬於進士第三流的流品,已經是很不錯的前程了。

身為兵部主事,孫元化也經常參與到朝政大事裏來,他這個主事以知名聞名,又曾經孫承宗幕府之內,還幫著袁崇煥規劃防務和鑄炮,朝廷中樞有重大舉措都會咨詢他的意見。

此前包括起用已經致仕的高第時,朝廷也有大佬曾經詢問過孫元化的意見。

孫元化當時拿高第在柳河之敗後的奏疏來回應,高第聞柳河之敗後第一時間上疏,很鮮明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柳河之敗後,上疏:“自廣寧棄後,薊鎮單弱,所賴以內護邦畿、外拒奴虜者,惟榆關為扼要。近聞渡河取敗,宜挑選精兵謹防山海。及查關山原設三部總兵,各有所管地方,分布駐防,不意今春夏間,三部兵馬盡驅之關外……此何等時也,猶不思護內而防外乎?”按高第的意思,就是要內實而外虛,就是護內防外,薊鎮單弱,不光是王在晉提出來,高第等大量的有識之士也看的出來。從戚繼光時代到如今,薊鎮的防禦力量是一削再削。

朝廷在後來加設保定總督,並沒有改善多少。

要緊的是實兵實將,提高軍餉,增加軍力部署,配置大炮,這些都沒有能做到。

從午門側門進入宮門,再一路到會極門,然後進入大內,沿著端本殿和內閣中間的道路一直向前,過奉天門,繞過龐大的廣場區,前方就是乾清門所在的地方,也是天啟皇帝要召見孫元化的地方。

盡管多次進宮,但這樣的召見還真的是頭一回,孫元化也不能不感到相當的緊張。

到了乾清門才知道有內閣的幾位閣老,兵部的右侍郎李春燁也在,另外就是有魏忠賢王體乾幾個大太監。

看來是禦前會議,召孫元化這只小蝦米過來肯定是備顧問了。

這麽一想,孫元化反而不是很緊張了,自己只要提供應給的意見就好,不必擔心負什麽太大的責任。

“臣兵部主事孫元化叩見皇帝陛下。”

在禦座兩側是持銅拂塵的太監,還有一圈太監站在禦座兩側,幾個錦衣衛官站在太監之下,對面則是翰林官員。

駙馬,勛貴,人數並不多,都是現在和皇室走的較近,比較得寵的才有機會進宮來伺候站班。

然後便是魏忠賢等掌事的太監,還有內閣的閣老,兵部的堂官們。

等孫元化進來叩首時,皇帝輕輕點頭,說道:“卿在寧遠所修城池與所鑄重炮此番十分得力,立功不小,朕心甚悅。”

皇帝已經很久沒有召集朝會,這一次與會的人也不多,真正參會的不超過十個人。

這種小規模的會議也並不常見,多半的時候皇帝是在內廷不見人了,批折也是司禮代批,只有少量的奏折會看到皇帝的親筆紅批,已經屬於極少極少的情況了。

在天啟四年之前,皇帝才十幾歲,由於感念東林黨的扶助之恩,不光是奪宮驅走李選侍的功勞,還有幾十年間東林黨一直堅持站在光宗皇帝,也就是神宗年間的皇太子一邊,由於他們的力挺才使光宗皇帝順利繼位,打壓住了福王和鄭貴妃一黨,所以皇帝在繼位之初對東林黨是放心任用,不僅內閣多東林,六部,都察,給事中,各種要職都由東林黨人來擔任,其余的三黨被東林黨壓的喘不過氣來。

如果東林黨的黨首和骨幹們有點政治智慧就該明白,留下適當的反對派,不那麽窮兇極惡窮追猛打,給反對派一席之地,可能現在的大明要好上許多。

可是黨爭一旦開始就猶如開弓沒有了回頭箭,天啟四年的東林諸君子們一直對齊楚浙三黨窮追猛打,幾次京察成了雙方較力的戰場,加上牽扯進內廷的王安和魏忠賢,終於使這場黨爭的危害性超過了唐朝的牛李黨爭,貫穿了整個明末時期,甚至包括南明時期。

天啟四年之前,由於東林黨對皇帝的要求較嚴,同時皇帝新即位不久,也很虛心向學,當時皇帝的帝王心術不成熟,也做了很多錯誤的決斷。

但隨著皇帝心智的成熟,經筳召開的次數越來越少,接見群臣召開朝會也越來越少,到東林黨慘敗出局,皇帝已經是和他的祖父一樣,幾乎很少見外臣,更不要說召開大規模的朝議會議了。

只有重要的事件,皇帝會召見內閣和相關的部堂大員,一起開一個小規模的禦前會議,由皇帝發問,眾人獻言,不過這樣的記錄也相當稀少,不象崇禎年間,崇禎皇帝是幾乎每天都要在平台見大臣,不管是地方官員還是中樞大員,至於朝會也經常召開,崇禎皇帝的性格脾氣也比天啟皇帝急躁,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堅毅剛烈,可惜崇禎帝駕馭群臣的手段和成效反而不如天啟,兄弟兩人在能力上真是相差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