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三線(第2/2頁)

這個場景,叫在草原上參戰過和去過遼東的人心馳神搖,如果是這麽多火炮擺在草原上,或是放在遼東戰場,又會是怎麽的一種情形呢?

當然現在也只能是想想,和記這兩年來,特別是近年來火器局所鑄的所有火器幾乎就是火炮,甚至新組建的龍騎兵團的火槍和火炮都沒有補充,還派了大量技術人員和所需物資直接送到台灣這邊,這才保證了這些艦船有充足的火器。

鄭氏水師從來也沒有這麽多火炮,連和記現在的一半也沒有,哪怕是鄭芝龍最強盛時的擁眾十余萬,火炮怕是也沒有過百門,而且多半是小炮,只有少量的合格的大炮放在中軍艦那樣的大艦上。

鑄炮也是一門學問,掌握了才談的上進入強者之林,才有資格在此時與荷蘭人打一場象模象樣的海戰!

要是張瀚在此,恐怕會比常威等人更激動幾分。

這是何等壯觀絢麗的畫面啊,比他看過的幾部風帆戰艦的海戰電影要精采的多。電影又怎麽能把實戰的感覺拍出哪怕一半呢?

一艘艘木制戰船一字排開,形成了整齊的三條橫行的戰列線,這就是戰列艦這個艦種名稱的由來了,戰列線,這名字也是真的美,一種戰爭的,暴力的美學之感就在這三個字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三條線,對著一窩蜂般混亂的荷蘭艦船,比起三條橫行的和記水師,荷蘭人當然也是橫舷過來了,但他們平時毫無艦隊編成的訓練,只是各艦知道要留出距離給友艦發揮火力的空間,一艦與另一艦之間需得稍留距離,否則很容易被近側的友艦火力不小心誤中。

然而以荷蘭艦船的密集程度,這種事怕還是難免。

在常威等人眼中,居高臨下,碧藍的大海之上真是平生罕見的奇景,一堆是十九艘艦船橫在海上,似乎是故意放散亂的,船只錯落有致,有前有後,不停的也在開火放炮,火炮一發,火光一閃,然後是大片的白煙從船身一側冒起來,一艘船便有十幾二十門火炮次第打放,火光接連閃爍,船身也一直在晃動,然後是另外一艘,再一艘……荷蘭人的十九艘船不停的開火,火光象是過年時的爆竹一直不停的閃爍迸放著火光,然而火炮的威力當然遠勝爆竹,給人一種無比震撼的感覺。

和記一邊則是整齊的戰列線,每艘船火炮炮組打放的時間也是幾乎完全一致,每次都是轟的一聲,一艘船的十幾門或二十余門火炮幾乎一起打放,船身晃動的很厲害,然而炮組成員和水手們都是早就習慣了,並不將這種震動放在心上。

兩邊不停的打放火炮,船身卻完全不動,這和人想象中的一追一逃式的打放火炮是不同的……戰艦在移動時還互相開火,在真實的海戰中那樣的情形是相當困難的。

火炮的後座力很強,稍不小心就會傷到炮組成員,如果固定船只,這種可能的損傷會減到最低幾率,但還是免不了有炮組成員會被自家火炮的後座力所傷,畢竟這個時代能采取的措施實在有限的很。如果想在移動中開火,那就需要極大的膽魄和極強的訓練,只有少數炮組成員敢這麽做,並且要冒相當大的風險。

此時的海上,兩只艦隊不停的向對方傾瀉著炮彈,到處都有船只中彈的景像,桅杆,船帆,亂麻一樣的索具,船頭,船尾,船身正中,甲板,船舷,懸掛在大船一側的小舟,幾乎沒有一處地方不被火炮擊中,也沒有一處地方可以不被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