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章 等候(第2/2頁)

自己辛苦數年,如果在臨走之前遭遇一場慘敗,那真是一生令名功業盡毀,後世史書之上,自己的評價一定不比袁應泰和王化貞之輩強什麽。

在孫承宗的嚴令之下,遼西各將門也知道事態嚴重,紛紛行動起來,包括諸多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在內,各將多帶家丁與各要隘河口守備巡哨,經過一段時間的擾攘之後,並未發覺建虜有大舉動員的跡象,但諸將並不敢怠慢,事關他們的生死榮辱,自家安危,可不是柳河那樣的主動出擊,所以各處仍然守備的十分緊密,沒有絲毫懈怠。

同時孫承宗在考慮自己的接任人選,但粗粗一想就直接放棄了。

這幾年來,孫承宗先後保舉的薊遼總督或是遼東巡撫都是相當的失敗,有不切實際的,也有膽小如鼠之輩,連前線也不敢去的巡撫要之何用?孫承宗本人也是相當失望,連帶著對自己的眼光也是懷疑起來。

另外孫承宗也明白,如果皇帝同意自己離開,那麽繼任的人選當然也不會按自己的意思來了,否則何必要順閹黨之意同意自己的請辭?柳河只是小敗,說到底自己的去職還是一系列黨爭之後的余波而已。

真正叫孫承宗上心安排的還是自己的幕僚們,他的幕僚很多,真正最有名的只有孫元化和茅元儀二人,而孫元化早就被安排在兵部為官,不必他來擔心前程,其余的幕僚也好辦,分別寫給薦書安排,或是厚給銀兩……孫承宗自己不撈錢,但手頭掌握的資源極多,給幕僚一個很好的出路也是人之常情,不必擔心禦史說什麽,老孫頭在這事上還是很變通的,沒有那麽拘泥不化。

這陣子孫承宗沒有忙別的事情,安排好防備後其實大大小小的事情堆積如山,孫承宗壓根不理,每天都是躲在自己的書房裏奮筆疾書,一個個幕僚們分別都接到了薦書或是和記賬局的銀票,心思已經安定下來,別處都是亂哄哄的,經略衙門卻是相對安靜平穩,不得不說孫大學士還真是老江湖,就象是當初新來山海關,劈頭和王在晉幹起來,在寫奏疏陳明自己的見解得到皇帝支持之前,孫承宗也是任事不理……抓大放小,其中的道理很多人明白,但是能做到的人畢竟是少數。

“止生你來了。”看到茅元儀進入書房,孫承宗微笑著道:“你倒是真的沉的住氣,別的人一天往我這裏跑三四趟,你卻是三四天也不來一回。”

“晚生這陣子在關注朝中動向,每日看邸抄研究,所以並沒有來閣部大人這裏。”

孫承宗一擺手,說道:“還有什麽可研究的,無非是亂蜂蟄頭罷了。”

老實說孫承宗自己也不想看了,回想起當年自己氣勢洶洶跑到山海關來,和王在晉激辯一通,最終靠著帝師和大學士的身份趕走了王在晉,否決了對方重修關城盡棄關外之地的計劃,但這幾年下來,最短的短板就是沒有實戰的戰績,這一點為朝中政敵和清流所攻,這一次柳河之戰就是自己主導的反撲,想用事實來打政敵們的臉,結果卻是慘敗收場,自己的臉都被打腫了,想來那些奏疏都是一窩蜂上來彈劾自己,其中不乏嘲諷辱罵,好歹自己是翰林出身堂堂帝師閣老,被人指著鼻子唾罵還沒有辦法還擊,甚至理不直氣不壯,孫承宗就算是豁達的性子也不是沒有底線,這些日子找事情做,實在也是不想看這些奏折,自取其辱,憑白的生悶氣。

茅元儀道:“晚生此來,就是帶著最近數日朝官禦史的奏疏……”

一聽茅元儀的話,孫承宗的臉色也不正常起來,他道:“止生你這是何苦呢,過幾日風潮平定一些,老夫會上奏請辭的,到時候你替我潤色一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