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章 察院(第2/2頁)

“很好,是我們希望的結果。”王發祥撫賞而笑,平時很難有波瀾的臉龐上也露出得意和滿意高興驕傲等各種情緒夾雜的表情。

“嗯,是往城西劉府去了。”李國賓大笑著道:“這兩老狐狸一碰面,又有相同的目標,不知道會有什麽鬼點子出來。”

“那我們就不必管了。”王發祥道:“他們弄這些事最拿手了,分寸也把握的極好。我們也沒有太大的目標,把孫閣部多留幾個月就行。”

“我們這次要共同承擔這個責任。”李國賓語氣很鄭重的道:“擅作主張,攪動京城風雲,這共實有些逾規了。”

“也沒有太大的責任。”王發祥道:“我們已經等於是一個行軍司,這些事原本就是行軍司可以自行作主的,否則事事都要軍司那邊拿主張,張大人又何必成立行軍司,委任分司政事官?還不是消息傳遞困難,有很多事情需要方面大員自己第一時間當家作主。”

“嗯。”李國賓輕輕點頭,神態輕松的道:“那我們就等著瞧熱鬧吧。”

……

宋師襄和方有度一起坐轎到都察院上值,他們倆人是同年進士,年齡也相差不多,也曾經都在東林一脈,後來東林眼看勢敗,兩人又一起轉投了浙黨那邊,其實也就是投入閹黨,不過他們保持著禦史相對超然的地位,並沒有參加太多黨派的活動,這也是國朝文官的傳統,禦史的地位比普通官員要超然許多,所謂的清流地位可不是白給的。

不過放棄東林身份,也等於在輿論上失了正道加持的地位,兩人心裏明白,日後閹黨遲早有反復之時,怕是將來自己等人在史書上的記錄不會太好,除非是一直沒有混到四品以上,連入書記傳的資格也沒有。

都察院的風格和傳統都相當的松散,左都禦史雖然負責管理,其實對底下的各道禦史並沒有直接的管轄權,禦史們不管是彈劾或是不彈劾,左都禦史貴為總憲也不能幹涉,只是以掌院之尊,最少也會有相當的禦史巴結,真想影響言路的話也比別的官員有些優勢,也就僅此而已。

都察院上值也比別的部堂衙門要輕松很多,點卯之後就沒有什麽事情了,各人可以自行安排時間,說好聽點就叫采風訪問,難聽點就是直接放羊了。

清流官就是這樣,翰林庶吉士也是一樣的輕松寫意,翰林院可以花數十年幾百個翰林修一部史,同樣的說好聽點是持重謹慎,難聽點就是效率低下。

眼見無事,宋師襄和方有度與諸多同仁打著哈哈,然後打算一並離開。

走到察院門口時,方有度提議道:“年兄,左右無事,我們走上幾步,去吃些點心。”

下值後兩人已經用長隨帶來的衣包換了便服,宋師襄也是無所謂,眼看還有幾個同年禦史換了便服閑逛過來,便是邀了一起走。

宋師襄,方有度,龐尚廉,李喬侖,宋禎漢,這幾個禦史都是三十左右的年紀,也全部是萬歷四十一年的同年,在官場上屬於打不散的鐵杆關系,幾人向來聯絡密切,都在察院當各道禦史,交誼深厚,屬於是都察院裏有名的一個小團體。

其實各人原本分屬各黨,但在現在閹黨獨大的前提下,要麽是閹黨外圍,要麽就是不黨不派,保持相對超然的地位,在天啟五年時,魏忠賢的權勢地位還不能和兩年後的極峰時相比,對官場的整肅和掌握也是一步一步成型,最少在此時,閹黨可是還沒有兩年後順者昌逆者亡的權威,而且就算兩年後,閹黨也不可能把整個大明官場都掌握住,僅在京師就有數千文官,地方上有數萬文官,加上大量的佐雜文官和吏員,還有十幾二十萬的武官,還有勛貴勢力,太監中也不是鐵板一塊,覬覦魏忠賢地位的大有所在,所以就算是在天啟四年之後魏忠賢獲得了黨爭的勝利,京師官場也並非鐵板一塊,只是東林核心成員多半被抓或是被強行攆走,要麽回鄉閑住要麽被貶斥遠方,眼前這個小團體原本就只是東林外圍,又多是青年後進,在閹黨獨大的氛圍之中仍然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