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章 軍陣(第2/2頁)

除了十二歲的多爾袞和少數的包衣之外,在場的每個女真人都是久經戰陣,這一次他們有八百余人,明軍只有四百余,完全是以多擊少的狀態,而且後金兵有相當多的精銳,明軍看起來也不錯,應該是東江鎮某個重要將領的親兵,但也就是如此了,不少女真人互相鼓勵,要在最短時間內把這群蠻子殺光,雖然不可能搶到糧食或金銀,但眼前這些明軍身上穿著的鐵甲也是不錯的收獲。

在後金這種純粹的軍事體制的國度之內,甲胄和精鐵兵器也是極為重要的財富,明軍身上全部是鐵甲,一領質量完好的鐵甲最少值數十兩乃至百兩銀,對一個經常上陣廝殺的戰士來說,沒有什麽比甲胄更加重要了。

在後金兵列陣時,對面的明軍紋絲不動,整個陣列象是沒有生氣的磐石,這種場景叫很多女真人心中升起隱隱的不安感,在他們的記憶之中,哪怕是最精銳的將領內丁,在與優勢的後金兵對陣時也會有情緒的波動,或是怒罵,或是騷動,從來沒有哪一支明軍給人這種冰冷而穩定的印象。

渾河血戰時的川軍陣列也勢若磐石,叫八旗兵根本無從下手,但川兵的怒罵聲和陣列的波動仍然相當明顯,在火炮轟擊之後,川軍的白杆槍陣也宣告被破,至於擺開車營陣列的浙兵,堅韌性比起川兵還差點。

川兵和浙兵已經是給八旗相當深刻印象的明軍了,其余的北方邊軍的表現就相當不堪了。比如沈陽一役時的賀世賢,榆林將門出身,家丁以西軍為主,所部大半是遼東明軍,在賀世賢主動領三萬部下出戰時,賀世賢以超高的武藝斬殺多名後金兵,包括白甲在內,他的部下也奮勇殺敵,聲勢不弱於八旗。

但當八旗以優勢兵力合圍之後,不論是營兵還是家丁,唯一能做的就是逃走,冷兵器的戰場,幾萬人在戰場上互相砍殺,能在第一時間遇到敵人的可能性都不大,經常是雙方將士都不知道怎麽回事的時候就是勝敗已分,很簡單,一方保持陣列,一方混亂了,勝負就立刻分出來了,沒有例外,沒有陣列就沒有抵抗,個人的武勇是沒有意義的。

在後金兵列陣的時候,他們只有一種感覺,對面是一塊無可撼動的磐石,他們沒有趁機掩殺而攻並不是因為畏懼,而是因為毫無畏懼。

也象一只蹲在地下的猛獸,全身縮緊,四爪抓地,準備在最合適的時機一躍而起,給對手搏命一機。

皇太極的臉色也凝重起來了,他在左側扇形陣的前端,在他身邊是披銀甲的白甲或護兵,馬甲兵在更前一些,兩翼都是護兵白甲和馬甲的混編,少量馬甲和大半的步甲旗丁在扇底,這是一個標準的攻擊陣形,兩側如鉗形而擊,以多擊少,將對手夾在扇形陣的中間打,如果順利突進的話,可以順利的把對方的主陣夾在中間打,兩翼齊擊,敵陣很容易被擊潰。

原本皇太極也可以用直陣,八旗做戰多用直陣來正面摧鋒破陣,圓陣則以少擊多時使用,方陣和圓陣也在安營紮營時擺陣防禦,曲陣則是誘敵之陣,以敵深入兩側夾擊,可以大勝。

今日以多擊少,當然不可能用方陣或圓陣,但明軍在山上紮營,陣列相當嚴整,皇太極思忖片刻就放棄了用直陣,改為曲陣。

如果在進擊時明軍缺乏經驗,試圖往前推進攆開進攻的八旗兵,那就是明軍的末路到了。

明軍則是用標準的方陣,防禦形陣形,前方分為十隊,四角遊兵,兩翼各十隊,中間應該是指揮陣列,有軍旗矗立,紅色的軍旗高高飄揚,不過皇太極和哨騎都看不到紅旗上書寫的將領姓名,離近一些看的話,只能看到是一面沒有字的紅旗。

皇太極看了一會,說道:“他們不是用將旗當認旗,只是根據大小,最大的一面為中,各十幾人的小隊有小旗,再大一些數十人也有大一些的旗幟,再大的百多人有旗,中軍大旗指揮一百多人的旗幟,一百多人的旗幟再指揮數十人的旗幟,再指揮小隊旗,剛剛他們布陣時皆用應旗,互相應旗,相當嫻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