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章 求全(第2/2頁)

“這……”孫元化遲疑道:“當然是前線。”

“既然是前線,”孔敏行道:“孫閣部可曾有過實在的戰績?這數年來無非是虜騎不曾真的西向,練兵十幾萬,未嘗實戰,修堡數百,若兵不堪戰,則堡有何用?”

“這過於求全責備了吧!”

“不算求全責備啊。”孔敏行態度溫和,但也是相當堅持的道:“如果閣部大人一邊編練大軍,一邊派將領持續率少數精銳出兵騷擾,編練兵馬,總要有實戰的,這幾年禦史攻訐不少,雖然有不少黨爭和臆測,也是因為閣部大人的大方針確實還是有問題的。如果說困難,東江豈不更困難?毛文龍率二百人至敵後,到現在已經有戰兵數萬人,而且持續不停的派細作投毒用間,派小股部兵與虜交戰,陸續也有幾百顆直夷首級交上來了,另外還在袁公的調派下和水師登州鎮一起騷擾遼南,收復旅順,一度收復金州,使建虜兩藍旗和兩紅旗不得不在遼南和寬甸一帶駐防守備,遼西大軍十幾萬人,用餉最高過五百萬,全用來修城鑄炮?實戰在哪裏呢?而其實還是諸將沒有信心,不敢出戰,閣部大人為了恩結於下,對遼西將門根本不敢觸動,只是推一個馬世龍出來有何用?修堡不戰,便是長於吏才而缺將才,不能打破將門藩籬,逼迫諸將主動出戰,就是長於人情而不免廢馳法度,而久駐關門連寧遠也不肯去,更不要說去錦州或是大淩河一帶,比起當年熊公經略遼東時的勇氣實在相差很遠,而且從天啟二年至今,已經上了數十疏請歸京師,近來上疏已經在辭官,這就是長於謀身而失銳氣,初陽,可能我說的太直白,也有些刻薄,畢竟孫閣部對穩定遼西大局是有功的,但我敢斷言,這樣一年幾百萬砸在遼西,各處分潤這麽龐大的財富,各方勢力已經根深蒂固,一旦閣部如願去職,則遼西誰能復制這些將門和相關的官吏?到時候遼西必成藩鎮,而且反過來挾持朝廷……”

“夠了,夠了!”孫元化面色相當難看,擺手止住了孔敏行。

遼西軍只修堡不出戰,這是事實,用餉過多,乃至朝廷不能負擔,孫承宗今年主動削減軍餉,一共才減了不到二十萬兩,連零頭也不夠。另外就是孫承宗的調配之功還不如袁可立,雖然從孫承宗到李邦華再到袁可立都是彼此配合行事,但水師和登州,東江,這些地方都是袁可立直接調度,而不需要經過孫承宗的允許和批準。還有就是孫承宗不管出於什麽原因,確實是接連不停的在上疏請求離開遼西,怎奈天啟皇帝對這個師傅無比信任,加上這幾個大的戰略態勢轉好,所以皇帝認為孫承宗不能離開,有他在遼西就安若磐石,所以孫承宗一時脫不開身,只能繼續呆在遼西困守。

而對孫承宗來說,一身所學最好還是在朝廷中樞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現在他已經是大學士,東林與閹黨的大戰之後孫承宗是東林黨碩果僅存的大佬,有他在也等於在朝廷中樞有一根定海神針,除了對東林一脈有幫助外,對孫承宗自己的發展當然也是重新回到內閣更好,在遼西雖然一言九鼎,但畢竟遠離中樞之外,在士大夫心中,內閣才是真正施展才華抱負,是對整個大明負有責任的地方,在地方上為經略,畢竟還是差了一籌。

這些細微的心思,孫承宗不可能不與孫元化詳談,不過孫元化自己心裏清楚的很,對此時孔敏行的分析甚至指責來說,孫元化從情感上當然接受不了,不過從現實上來說,他也是明白孔敏行說的是事實。

孫元化余怒未消,怒氣沖沖的道:“閣部做的不好,難道靠毛文龍或是沈從容,或是你們的張文瀾就行?”

“我們和裕升一定行。”孔敏行不急不慢的道:“數年之後,復遼的一定是和記的商團兵,這個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