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疑兵(第2/2頁)

他們完全想象不到,這些獵騎兵是怎麽穿過崇山峻嶺,怎麽穿過一個又一個的察哈爾部落,從千軍萬馬之中,突襲至此?

明軍將士則是震駭異常,他們不知道是何人安排的軍隊在這樣的深山之中,峻嶺之上,又不知道是誰安排他們擺出這種突襲的狀態出來?

朝廷給銀子,薊遼總督一心等著北虜拿銀子之後撤回草原深處的回報,遼東經略孫閣老只考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察哈爾部西遷並無辦法,甚至根本毫無關注……歷史上就是如此,在察哈爾西遷乃至攻打大同的這一段時間內,大明的邊境官員漠不關心,只留下幾段關於是否拿糧食出來接濟窮困交加的蒙古人的爭論記錄……從天啟年間,草原上的災情就特別嚴重了,從東邊的察哈爾人到西邊的土默特人都是一樣,長期的幹旱無雨和冰凍災害使草原上的板升地顆粒無收,牧場大面積枯萎,牧畜大規模的死亡,蒙古人缺糧的情形變得十分嚴重,到崇禎年間幾乎是凍餓交加,從天啟到崇禎年間,除了林丹汗要求原本賜給土默特順義王的市賞之外,東部到西部的各部蒙古部落都曾經請求大明賜糧或是重開馬市,蒙古人願意以貿易的辦法來換糧。

結果數任邊境主官都無法決斷,朝廷也是爭執不下。

給糧就是收買蒙古部落,使其不與後金合作,而又有因糧資敵之弊。

萬一給了糧食,蒙古人還是選擇與後金站在一邊,那大明朝廷不是當了冤孫,不僅要吃眼前虧,還要為後世之譏,成為萬年流傳的笑話?

而堅持不給,就直接肯定的將蒙古各部推到後金一邊了,原本各部就在後金的脅迫下與之盟誓,只是可能有真心有虛情有假意,如果大明這邊態度冷酷絕情,這幫北虜又不敢自己搶,又哭求到,那就只能跟著後金一起對大明用強了。

這是軍事帳也是政治帳,但大明朝廷和邊疆大吏沒有一個算明白的,到死都是一筆糊塗賬。

這樣的軍政大員,怎麽可能會當真理解商團軍是什麽樣的存在,又能清楚的知道商團軍的各個兵種的特點與著裝,又會叫部下們明白草原上已經真正有了新的勢力,與以往的北虜絕然不同,出身於大明,而實際上又與大明朝廷毫無關系可言?

剪影般的幾個擎旗手身後,大片的煙塵泛起,然後是一整隊的紅袍騎兵出現在山坡頂部,每人都是手持長銃,有幾個軍官手持閃亮的馬刀,所有騎兵將士都將手中火銃或馬刀指向眼前數百步外山坡之下。

所有的蒙古人都感覺到了威脅,牧民開始亂跑,甲兵們也混亂不堪,今日他們出動了千余人左右,大部份人留在裏許外,原本是為了叫出關明軍安心,現在反而象是害慘了自己。

十幾門火炮又被推向前方,在眾目睽睽之下,火炮從兩翼開始飛速推下山坡,到了半山腰附近時,紅袍騎兵也開始慢慢湧下山坡,在其身後,仍然是有大片的煙塵。

在所有人的目視之下,炮手開始固定臨時的炮位……這事也很簡單,小樣佛郎機重一百五十余斤,用幾個隨行攜帶的沙袋就能固定。

虎蹲炮才三十六斤,商團軍的虎蹲炮以腹長加摑,可以多裝火藥擴大威力,以前爪固定炮位,相當的方便快捷。

以往明軍的火炮無摑,而且腹短,打放藥子軟弱無力,後戚繼光改良火炮身管,加長炮腹,其實也就是可以有更大的沖擊力,加固炮身,加上炮摑,可以承受更多的裝藥,加裝前爪,可以迅速固定炮位,數十門虎蹲炮集中一起發炮,可以對步兵為主的倭寇進行大範圍的火力壓制和打擊,堪稱利器。

到了北方,地廣人稀,對手全部是以騎兵為主的北虜,戰場廣袤,騎兵移動極快,飄忽不定,小炮用處不大,而且工部造的火炮質量越來越差,現在薊鎮明軍編制五百人一門虎蹲炮,真是屁用不頂了。

獵騎兵卻是每個中隊就有四門虎蹲炮加兩門佛郎機,加上營本部增配的七門佛郎機,十幾門火炮在眾目睽睽之下擺開,炮手開始上引藥裝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