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問政(第2/2頁)

“吾弟來了。”

倒是皇帝直起身來喝茶時先看到了信王,皇帝很高興的道:“今日打造的是大型軍艦,是紅夷船樣,吾照樣仿制,今日先造船身,再搭龍骨船板,還叫尚衣局制船帆,一切均要照樣子來,只是規格稍小一些。”

近來皇帝果然是對造木制帆船特別感興趣,這種帆船模型先是在天津出現,然後在京師市場流行,聽說在蘇州一帶已經賣了好一陣子了,聽說還有商人懸賞,木匠能照樣子仿造成功的就有獎勵,當然要是士大夫有錢有閑,願意仿造的也行,只要照原本模樣仿出來就有銀子拿,只是這種帆船構造與中式帆船大為不同,而且民間也沒有造帆船模型的傳統……此時中國的匠人是把功夫用在雕刻上為多,比如雕刻象牙制品,一支象牙上可以雕刻出整幅的山水畫,樹根,象牙,玉石,皆可雕刻,制模型,則並沒有多少人有這樣的興趣。

這東西當然是和裕升弄出來的花樣。

制造帆船實在太需要人手了,在福建一帶,造各種中式硬帆船的人手很足,但造西式船只的合用人手則太少,近兩年來到各處尋訪合用的匠人,數量仍嫌不足,傑日涅夫等人抵達台灣後,造船的規模猛然上去很多,可是工人數量不足,就算俄羅斯人幫著培訓也需要時日,以模型培養人們的興趣,然後招募可以造西式戰艦的好手,也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天啟的木造水平真的不是浪得虛名,一則是有天賦,二來是宮中器物齊全,又有最高水平的匠人隨時伺候,幾年時間下來,皇帝以興趣入門,在工具齊全,不怕浪費又有高手幫助的前提下,技藝真的是突飛猛進,其造的中式福船已經有好幾艘模型了,這一次雖然頭一回造西式戰艦,但在眾人的相幫努力下,船身已經打出一個粗粗的樣子出來,看樣子不需要太久時間,就可以徹底完工。

信王頗覺無語,他是一個沉溺於儒家經典和有雄心壯志的少年,最看不上皇兄的就是其玩物喪志這一點,信王後來登基,雖然十七年間焦頭爛額,但也不乏有可以休息的太平光景,不過不管是戰亂或是平靜,信王始終將興趣放在治國上頭,對其余的事情並不感興趣。

眼下信王只得湊趣,對皇兄的手藝很是誇贊了幾句。

天啟聽的十分高興,正好有宮人送點心來,他便令信王與自己一起用點心,眾多幫工太監,只有一直站在天啟身邊的魏忠賢也有一份。

宮中的點心勝在用料講究,味道也過的去,信王倒是真的吃的津津有味,與皇兄邊吃邊閑聊,這時天啟開始考較信王對一些政務的看法,信王才驚覺皇兄雖然已經多日不曾召見大臣,但對政務並不曾隔膜,相反,對一些軍事大政,天啟皇帝還是十分關注,並且有相當堅定的看法和見解。

“天啟四年五月初九下詔增加鹽課,兩淮,兩浙,長蘆,並山東,福建、廣東,四川,共增銀多少?”

“臣弟記得是增銀五十四萬七千九百九十三兩。”

“善。”天啟贊道:“此事吾弟怎麽想的?”

崇禎感覺鹽課增加之後,恐怕對百姓的負擔會大為增加,這會導致民間怨氣沸騰,國用不足,已經加征遼餉,各種稅賦在這幾年多有增加,國家收入除了兩千六百萬石糧食外,還有相當多的雜物收入,而銀兩收入從三百萬漲到了九百萬,其間對百姓的催科壓迫自然是增加了數倍。

信王因道:“臣弟覺得若國用稍足,當以減賦為先。”

天啟點頭道:“要記得國用稍足這四個字,減賦為先在其後。若只顧減賦,弄到國用不足,再倉促加賦,反為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