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章 士風(第2/2頁)

向例是朝廷收三分,地方加上七分,負擔足足加上一倍,民間困苦,顯著例證是流民漸漸增多,雖然大規模起義是崇禎二年,但在萬歷末年兵變和有名的流賊記錄就有好多起了,風起於清萍之末,此時的河南與山東,其實已經是個火藥桶,山東多響馬,河南則多土匪強梁。

史家的車隊,打上和裕升的旗號,不僅不必擔心沿途稅卡和胥吏喇虎敲詐,也不必擔心小股的土匪強梁,那些人也知道和裕升不是好惹的,盡可以去搶別人,不必來捋和裕升的虎須。

史家原本打和裕升的旗號,所費不多,近來無法再用,連續數次都被敲詐,還需多雇打行的人跟隨車隊,以防被搶……這樣費用上去一倍還多,卻也不敢不用。

這還罷了,到了京城才發覺原本合作的幾家大商行已經不再與史從斌合作,當然人家不會那麽直接粗暴,只是將價格提上去好幾成,另外也不回購史從斌帶來的貨,上兩次的貨,史從斌費了幾倍力氣才出脫,算算成本,不僅沒有賺錢,反而賠出去不少。

史家的貨,只好不再去京城出,而繞道臨清去出,臨清的竟爭更加激烈,本錢厚利錢薄,而且山東響馬鬧的厲害,路上更加的不安全。

此次到昌平來,主要是想看看是否能在京城周邊出售祥符帶過來的土產貨物,順道於昌平一帶打聽一下布匹的行市……現在史從斌已經在京城買不到便宜的布匹了,他家的存貨眼看就要出空,而天氣漸冷,賣布的出貨量最大的時節就是冬天,夏秋時人們可以穿的薄些破些,只要能遮體便可將就,到了秋冬時如果不做襖服就很難撐的下去,再儉省的人,一旦襖服破損到無可修補,也就只能買布量衣,另外小孩子年年都長,也不一定舊衣服都適合,只要日子過的下去,寒冬將至,也是得做身新衣服的,另外這些年棉花產量增加,冬季又一年比一年冷,棉布和棉花的需求量都是大增。

史從斌深知布匹生意越來越好做,但貨源不足他也沒有辦法,臨清那邊有布,但價格反比京師要高些,京師吸納的量大,而且都是大宗交易,竟爭也激烈,價格反是比臨清這樣的中轉城市要低不少,比之開封祥符更是低的多了,所以縱然是路途艱難,成本增加,史從斌也想再找穩定的貨源供貨,就算少賺些,也比手頭無貨可賣要好的多。

可惜在昌平數日,連跑了多家大的商號都是沒有結果,可能是昌平距離京師太近,和裕升對祥符史家的禁令也傳達到了這裏……自上次的事後,史從斌對這樣的結果也是很能接受,既然做了那樣的事,被人反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兄,這是和裕升的分號?”

史從斌帶出來的幫手堂弟史從德頗有幾分呆氣,畢竟是有童生的身份,經過縣試和府試,奈何道試死活不過,蹉跎至今窮困潦倒,只能跟著史從斌出來學做生意,一年好歹能弄回家幾十兩銀子,以童生的身份很難就館,就算能當個塾師也是鄉村塾師,一年封個六兩的紅包就算不錯的出息了。

“正是。”史從斌心中憂愁的很,進貨的貨源沒著落,出貨也難,這樣再折騰兩回就只能徹底放棄,日後只能在河南京近做一些小買賣,那利潤如何能與此前相比,可恨自己耳根子軟,一時不合聽了侄兒史可法的勸說,出頭露面與和裕升為難,卻忘了商人固然要依賴家族,亦不可不與官府周旋,然而在商言商,壞別的商行信譽也就等於壞了自己的信譽,從一個祥符數一數二的大布商,落到如今這般田地,其實也怨不得自己。

不過眼前和裕升的分號倒是頗有一些熱鬧可看,有很多正打算出城的士紳和商人都圍在和裕升的分號之前,聽著那個分號的掌櫃在大聲宣講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