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全局(第2/2頁)

“善!”不等張瀚出聲,梁興先擊節贊嘆起來。

有梁興這個軍方大佬帶頭,任敬和楊泗孫等人都是一叠聲的叫好,一腦門子官司的朵兒也是一樣。

各人有湊趣的心思,但確實是李貴闡述的也很好,這是考慮到敵我兩方的實際情形,從最根本的實際出發,謀劃的一篇合格的大戰略的藍圖,可以說,商團軍下一步怎麽走,仗怎麽接著打下去,都是在李貴的長篇大論中說的很清楚了。

梁興贊過之後又問道:“李貴,你說說,我們只頂不反擊,用小規模戰鬥削弱林丹汗的實力,但又不染指遼東,這時間得有多久?”

“兩到三年。”李貴道:“原因很多,最要緊的還是積聚自己的內力,兩到三年之後,我和裕升的歲入能到八百萬或是更多,養的起兩到三萬的騎兵和五六萬的步兵,十來萬輜兵和積聚大量的物資,供應得起往遼東的沿途後勤來推進,那時候倡言決戰,可也!”

其實李貴的話,最少有一多半是夏希平的意思,而夏希平在考慮與察哈爾人決戰的時間時,也是充份考慮了張瀚平時在和他閑談時希望的時間點。

天啟八年或天啟九年,那時才是決戰時機,海外貿易,對俄羅斯的貿易,內地的貿易收入,草原上的布匹產量達到三百萬匹,占領整個北方的匹布市場,銅器,生鐵,熟鐵,精鐵制器……加起來的收入可達千萬甚至更多時,那時候財力物力才支撐的起一場需要出盡全力的生死大戰,而對手,正是張瀚一直吹風,心心念念的最強大敵:東虜。

林丹汗要是知道,不知道臉上會是什麽表情,自視甚高的末代成吉思汗,若是知道自己連當一個合格對手的資格都沒有,臉上真的不知道會是什麽樣的表情。

至於張瀚為什麽會吹這個風……原因也很簡單,壓根沒有什麽天啟八年,天啟九年,只有崇禎二年。

到崇禎二年,整個大明帝國的國運會走到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東虜入寇,陜北農民起義。

東虜第一次入寇,打跨了和消滅了宣大軍,明軍只剩下陜西的秦軍和關寧軍,關寧軍自成藩鎮,秦軍人數少裝備差,徒有悍勇而後續乏力,並且幾乎一直陷在陜西山西河南等處與農民軍交戰,但張瀚著重的不是這些,不管是關寧還是宣大或是秦軍,他已經都不必放在眼裏了,他關注的就是農民起義,只有當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正式開始之後,他才會正式將對付東虜提上日程。

沒有農民軍鬧騰,怎麽能證明大明喪盡人心,國運已盡?

就象張瀚練出十萬強兵,隨時可以經由大同殺入京師,可那樣就是得國不正,哪怕以武力殺的人頭滾滾,但要收拾人心,沒有幾十年功夫斷然不成,真要如滿清那樣從北方一路屠到南方,倒是殺出一個大清天下,可那樣也是將漢民族的脊梁骨給打折了,正人君子和敢死之士要麽死於國難,要麽避居深山,要麽隱世不出,當然肯定會有大量的官員士紳選擇依附,可那樣的“人才”得之何用?

板蕩識忠臣,平時大言不慚以忠節自詡,到了緊要關頭敢仗義死節的反而沒幾個,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已,而如閻應元,嶺南三忠那樣的好漢,卻又不是能以暴力相脅就能屈從的。大義這兩個字,看著不很要緊,其實對穩固統治,順利的進行政權交接還是很重要的。滿清入關,不就是打著剿滅農民軍的旗號進來的?一開始清軍入關,雖然是異族統治華夏,但在相當多的階層中清軍是替崇禎報了仇,各地幾乎都是傳檄而定,如果不是滿清高層不願重蹈蒙元的失誤,一定要將天下混同,強令漢人剃發易服,恐怕清初的統一史將會是最輕松的一部開國史,而不會反反復復,一直打到康熙年間才勉強將天下底定。

張瀚原本就對大明談不上什麽忠誠,走私北虜和東虜的事都做了,難道還畏怯和大明撕破臉皮?天啟雖然厚道,並不是他不能下手的理由,關鍵之處,還是在“大義”這兩個字,要想不起反復,順利得天下,行事就不能操切,有時候,欲速而不達,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