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青綠(第2/2頁)

“這已經很不錯了。”張瀚站起身來,態度誠懇的道:“如果沒有至之兄,恐怕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做到眼前的這些。”

從尚義堡到集寧堡,再到小黑河堡一帶,軍司已經開墾了近三十萬畝地,明年就會增加到七十萬畝以上,三年之內達到百萬畝,除了少數糧田外,幾乎是全部種植棉花。

以此時棉花的單產量,每畝二十斤棉還是有保障的,氣候條件雖然並不是頂尖的,但這一片地方已經是草原上最適合種棉花的地方了。

張瀚不打算在內地大規模種棉,西北那裏的條件並不算很適合,而且棉花最好是大地塊大面積的種植,易於管理和統一耕作模式,大同的地塊多半是零碎分散,而且很多是坡地和山地,完全的不適合。

種植棉花,在這個時代絕對是最高精尖的農活之一,沒有孔敏行,就算張瀚要下決心做這事,恐怕也要多花費好幾年的時間才能成功。

孔敏行當然知道張瀚語出至誠,他微笑著道:“兩三年之後,和裕升可以出產數百萬匹布,北方不知道多少百姓受惠……這可不是一年賣出幾十萬張皮子,受惠的多是富裕人家,布匹,最窮困的百姓亦是需求此物,文瀾,我在意的是這個。”

“總之,閣下必定會史書留名。”張瀚有些激動的道:“惠民多矣。”

孔敏行微笑點頭,他身旁的一群農政司的吏員們也都是面露興奮之色。

他們不光是為了張瀚的話,也為了現實的東西。

能得到張瀚這麽高的評價,說明大夥兒做的事不在武夫們的軍功之下,大家一樣替這個團體出了不小的力,將來整個軍司的賞賜,自然也都是有一份。

和孔敏行追求的東西來說,可能這些隨員想的很俗氣,但就是這些俗氣的想法和人,才能撐的起一個團體。

張瀚果然注意到了這些隨員,他隨口道:“大家都有功勞,軍司會記錄在案,並且給諸位應有的獎勵。”

眾吏員神色激動,一起拜謝。

“對了,我有隨員有要事向你稟報。”孔敏行指指身後的一個中年人,對方身量中等,面色白凈,透著一股讀書人的氣息。

“見過大人。”那人立刻拜揖道:“在下黃玉成,天成衛秀才,今在農政司效力。”

孔敏行道:“黃玉成原本就喜歡研習農書,在天成衛時喜歡操持農事,跟著我不到一年,已經很能幫的上手了,現在是尚義區的農政官。”

張瀚想了想,說道:“黃玉安是不是你的族人?”

黃玉成道:“正是在下的族弟。”

張瀚點頭,笑道:“他在台灣做的很好,到處搜尋抑制瘧疾的草藥,治好了不少人,常威親自替他報過功。”

台灣不管是此時還是後世都是一個寶島,不管是漁業資源還是農業耕作都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厚自然條件,但在明朝之前中國並沒有將其納入治下,一則是孤懸海外,往返不易,中國在宋朝之前連湖廣都很荒蕪,一直到北宋時期才開發了湖廣,兩廣之地在宋時也是煙瘴地面,用來流放犯人,到明初才把雲南徹底納入囊中,而同時又丟了越南,總之中國大體的疆域在漢時其實就定下來了,然後是漫長的長達千年的開發,同時還經歷內亂和遊牧民族的進攻……並不容易。

以農耕民族的保守,另外就是向海外拓展不易,所以疆域定下來之後從上到下都進取心不足,畢竟在當時來說,人口不足,地方則是很大,對外來說沒有早期工業化支撐的話也是不太需要海外殖民地,所以盡管早早有福建一帶的漁民上島,朝廷卻一直沒有在台灣設立官府,並且大舉開發。

真正的移民開發就是明末,顏思齊和李旦已經移了一兩萬人上島耕作,他們開初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基業,不再受制於倭人,同時台灣島上此時有大量的野獸,光是鹿群就有很多,一年鹿皮的貿易額可以達到十萬兩白銀以上,這是很豐厚的利潤。

真正的滯礙是原生態的島嶼上有相當多的傳染性的疾病,瘧疾就是最嚴重的一種,一直到鄭成功打跑荷蘭人徹底統治台灣後,漢人達到十幾萬人之多時,那時候還時不時的暴發瘧疾傳染,不少人死於這種疾病。

和裕升對台灣的投入已經不小了,幾年下來超過百萬兩的白銀投入,但對疾病防治這一塊一直有些撓頭,直到大量的軍醫和第四團一起抵達台灣,這種局面才逐漸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