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下山(第2/2頁)

在開春之後,老人和孩子負責撿山果,配合獵戶打獵,食物稍許充足很多,這也使他們有力氣走完剩下的路程。如果是去年冬天的狀態,很叫人懷疑這些人是否能走到寧遠和山海關一帶。

下山的老人和婦孺是先期,只要離開的人群多半是以家庭形式,他們家族中的男子會在最後批次離開,否則這些婦孺老人到山海關和永平一帶時,家裏沒有壯勞力,就算分給荒地也沒有能力開墾,這些地方連要飯逃荒也很困難,把人救出來再餓死,朝廷臉上也難看。好在山上只要留下少數精壯固守就可以,只要時間允許,會把多數家庭的壯年男子也都放出來。

如果家中一個成年男子也沒有的家庭,那就不如留在山上了。

廣寧失陷時是一次大規模的難民潮,大量的難民湧向山海關內,一直到永平和遵化乃至京師一帶。

就象沈陽和遼陽失陷時,大量的人逃往南四衛,南四衛失陷時,更多的人湧向海邊,大量的人在逃難途中病死或餓死,也被後金追兵殺死,僥幸逃脫的要麽被毛文龍收容,要麽逃往朝鮮,還有相當的難民逃到了登萊一帶。

充斥在各地的遼民大量死去,死亡最多的就是老人和婦孺,男子們也會死於各種原因,不過多半能存活下來。

如果一群婦孺和老人中有壯年男子的親人,存活的機會就大的多,反之就很可能是最早一批倒下的。

生活在後世的人很難想象,在一個正常的擁有朝廷和中央及地方行政機構的國度,為什麽容許自己的百姓死於戰亂和逃亡的饑荒及疾病,可大明就是這樣的國度,行政能力低下到可以忽略不計,不要說戰亂帶來的大量百姓死亡,就算是承平時節,一場瘟疫或是地震也能奪去大量百姓的生命,洪水,地震,瘟疫,大明朝廷對這些不僅是毫無辦法,也根本沒有解決這些災難的欲望。

從這一點來說,明朝掃蕩了蒙元,但並沒有解決這個落後文明入侵後帶來的侵害,行政能力來說,大明不僅比不上前宋,比起隋唐時都差的很遠。

難民們開始互相攙扶著離開,往後的路程對他們來說就十分困難和艱辛了。

最開始下車的老者突然轉回頭,對一個輜兵道:“軍爺,多謝了。”

“多謝軍爺一路的照應。”

“咱身上還有幹糧,也是軍爺們的恩典。”

“聽說和山上的成爺楊爺都是一家?等咱們安頓下來,給你們的東主張大人立長生牌位。”

“在山上也受你們和裕升的照應,這才活了下來……咱沒錢沒地,也只能替張大人多抄些佛經,多念幾聲佛。”

眾人說著贊頌和感激的話語,漸漸離開。

所有的輜兵心中的不滿消失的無影無蹤,他們沉默的看著這些離開的百姓,心中都有一種極為慶幸的感覺。

……

一個時辰之後,有幾十個騎兵策馬在各處廢村和鎮子之間穿梭著。

有一些村落和鎮子已經有少量的居民出沒,他們在這裏以采摘野果和打獵為生,另外就是開墾了少量的荒地。

寧遠那裏有更好的地和更安全的環境,不過相比較而言,很多遼民寧願在錦州到廣寧一帶自己墾荒。

這些人也成為幾年後明軍修復城池後入住城池的居民,他們在最艱苦的環境下生存了下來,並沒有死去,也沒有成為建虜的俘虜變成奴隸。

只是在寧錦之役之後,他們徹底斷絕了希望,不再反抗,剃光頭發留了辮子,變成了順民。

劫後余生的滋味使他們變得異常謹慎小心,除了少數人外,多半人看到車隊和官兵的時候都選擇了躲避。

騎兵們四處奔走著,敲響手中的銅鑼,開始呼喊這些村民出來幫助搬運糧食。

騎兵們叫道:“搬十包糧給一升,搬百包糧給一石!”

“絕不食言,我們不是朝廷,是和裕升商行的人。”

由於十三山的事,還有和裕升在遼東廣寧等處的經營,商行的名聲要比朝廷響亮的多。最少有一點,百姓絕對會選擇相信商行,而不是朝廷。

在騎兵們不倦的努力下,天黑之前,方圓十來裏的地方走出來好幾千殘留隱藏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