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玉成(第2/2頁)

“唔。”黃玉成點頭道:“玉安人很聰明,學醫比旁人要容易的多,到海外效力幾年,回來之後位份不會差,定然比以前要強的多。”

黃妻道:“今年咱家的土地收成也是比往年好太多,我請人估算過,一畝怕是能收四石左右,有的地收成好的,怕能收六石。”

“好,好,很不錯。”黃玉成大喜道:“我跟著孔先生去北上籌劃開荒的事情,生怕家裏的田顧不上,要是光顧著忙乎公事,自家的田荒蕪了,似乎也是笑話,這樣看來,你們做的當真不錯。”

黃妻道:“都是按孔先生教的法子做,也沒有太多花巧,就是收成就翻了一倍還多。”

去年黃家的土地平均畝產只有一石半不到,這個收成叫佃農們很難維持生計,還在溫飽線上掙紮,甚至賦役一加就是連飯也吃不上的水平。麥收後,黃家的佃農紛紛退佃,黃玉成絕望之下跟了孔敏行去學農學,結果一學就收不住,其後大半年一直跟著孔敏行奔走,只是教給家裏人怎麽培壟,怎麽施肥,怎麽澆灌,怎麽選種,施種時的間距,日常的勞作,都是按孔敏行教授的來,結果雖然黃玉成不在家,黃家也沒有剩下多少佃農,多半是在村裏找的短工幫手,收成反而比以前強出幾倍。

黃妻十分歡喜的道:“咱家有三百多旱田,一百畝水田,算算能收近兩千石麥子,今年糧價漲的厲害,聽說大同府的麥子已經是六錢銀子一石,和裕升的收糧價還是四錢五一石,咱家是不是到大同去賣糧?和裕升的大車往大同便宜的很,一車能接五十多石,咱一次賣幾百石,幾次也就賣完了。”

“鼠目寸光。”黃玉成道:“往年大同四錢一石時,和裕升還是四錢五,上門來收還不要咱們操心費力,每年到時候就上門,就算前兩年我對他們一肚皮的成見,也從來是賣糧給和裕升的!老實說,這幾年的糧價委實漲的不象樣子,現在是春荒時節,你看吧,糧價還要漲,很可能會漲到一兩一石,甚至更高!去年到現在,陜北那邊受災極重,咱們這一帶是有和裕升在,大同往偏關那邊,也是餓殍滿地啊。這個時候,咱們不說幫多大忙,為了多賺三百兩不到的銀子,得罪了李二櫃,叫我日後怎麽見人?況且,和裕升的規矩你又不是不知道,你一次不叫他們收,日後就再不上門,送去他們也不收,你年年去大同府賣?”

黃妻原本也是隨口一說,並未對黃玉成的反駁所有感覺,她反而對另外的話有興趣,當下合掌叫了聲佛,接著說道:“怪不得近來不少從西邊過來逃荒,上次我去娘家遇著不少,離這邊已經不足百裏了。”

黃玉成點頭道:“應該是聞訊而來。”

前年時也有大批災民到李莊附近,那是晉南幾府因為地震等原因出來逃難,原本這些人是要往河南或是陜南逃荒,不過和裕升名聲在外,流民之中有不少跑到這邊來,現在工場區的主力和靈丘的大量礦工都是當初從流民中挑出來的,也有一些流民選擇了當兵,不過數量並不多,畢竟當時流民們主流的想法還是逃荒一時,終究還是要回家鄉的。

到目前為止,回去是回去了一些,但留下來的還是大多數。

天啟二年到三年又是大災之年,大同到新平堡,再南到靈丘和廣靈一帶,由於和裕升的存在,百姓多半富足,現在已經很少有家庭完全依賴於土地生活,最少也能打一些短工來貼補生活,糧價方面,因為和裕升一直在平抑糧價,也是相對保持的較為平穩,李莊為核心的四周二百裏內,糧價都在五錢五到六錢一石,大同稍高一些,也就是六錢收,六錢五到七錢賣給普通的百姓,但除開這些地方,光是偏關一帶就已經是八錢以上,寧武一帶已經接近一兩,陜北早就超過一兩,已經在往一兩五的路上飛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