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輪種(第2/2頁)

湯若望一臉好奇的道:“張大人在田間可是在關注開春的農事?”

張瀚笑道:“正是,開春之後,打算在李莊附近的這幾十萬畝地裏種稻子,有些地要等麥收,有些地是休耕地,蓄肥之後,到了日子直接就能種植。”

湯若望道:“看來是引渠之後,水利又得到改善,不過,大同這裏幾乎沒有種稻的經驗吧?我在大明南方時,看到的是一季水稻,一季麥子,在北方這裏,就是一季麥和一季豆子或是小米一類的旱地作物。”

湯若望倒是什麽都懂,張瀚在心裏贊了一句,接著笑了笑,說道:“雖說大同這裏不種稻,但去年開始已經試種,收成極好,比麥子還要高些。在南方,淮河一帶,也是高地種麥,低地種稻,並沒有一定說北方就不能種稻,氣候和土地條件相差並不大。以前不種稻主要是缺水,特別是這些年天災嚴重,但現在我們的引水工程做的很好,一年兩熟一季麥一季稻已經成熟了。”

湯若望面露沉思之色,他道:“我在遼東時,看到低地的水田收了稻就荒蕪半年,任由長草,也是怕水田過澇,麥子會被水浸泡,根本沒有收成,大人這裏,均是用水渠來調節水量,應該沒有這個煩惱,一年兩季主食糧食收成,等於增加了一倍的收入……恭喜大人。”

“除易澇外。”張瀚道:“也是和土地缺乏肥力有關,我大明以前地廣人稀,我們有土地休耕,這一點和歐洲不同,種一年的地休一年,積攢地力,如果半年種麥半年種稻,土地肥力不足,現在問題已經解決了。”

湯若望看看四周施糞的百姓,拱手由衷道:“真是農田之間亦無小事,若望受教了。”

張瀚一直的態度就是糧食是重中之重,和裕升雖然一直在買糧儲糧,但近來出售的幅度加大,庫存量就明顯減少了。

加上十幾萬軍隊民夫屯墾荒地的百姓,還有幾萬工人都要吃飯,整個大同的糧食買賣業等於是控制在和裕升手中,還得算上核心區域的數十萬人的糧食供給,糧食確實是十分要緊。

北方草原的土地,會有相當多的拿出來試種棉花,也要種玉米,番薯,高粱這些耐旱作物,主糧的種植也有,但短時間內數量漲不上去。

李莊到靈丘這邊,和裕升控制的土地超過百萬畝,這是一個很不小的數字了,經營得當,可以有很大的用處。

在山西這裏加試種水稻,張瀚感覺也是有些風險,畢竟百姓從未種過,如果不是把田骨田皮都買了下來,光是在百姓之間推廣就不知道有多難。

中國的百姓最能吃苦,但礙於自身經驗和眼界還有知識傳播的局限性,很多人說是村夫愚民並不為過,就算有良種,只要是沒有種過的,就很難叫他們接受。

去年開始試種,今年就打算把休耕的土地和大半田畝全部種稻,稻收之後跟著種麥,只要保證好土地肥力,收成就不會太低。

據孔敏行的試驗和推算,一畝稻平均可以四石,高產的話可收五六石,相比湖廣那邊一畝最多收到八石還是要差些,但相比於北方普遍受災,平均畝地只有一石甚至更低的情形,這已經是極大的提高了。

未來百萬畝以上的良田,一季可盡得糧二百萬石給軍司,再一季二百到三百萬石麥子,一年五六百萬石的主糧加雜糧入庫,這已經抵得京師那裏一年四百萬石漕運糧食的總數還多了。

大明以一國的國力,每年花費重大財力人力物力,動員大量船只從南方運漕糧北上,一年也就是三四百萬石糧,在張居正治國時,通州糧食才首次超過千萬石糧食的儲備,這幾十年下來,張居正余蔭還在,不管北方怎麽受災缺糧,京師一帶卻始終保持著相當的穩定,崇禎年間京師不知道被人圍過多少次,也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跑到京師來避難,但糧食儲備始終夠用,足足叫崇禎頂到了十七年,還不是因為缺糧而亡國。

有這麽多的收入,加上日常從外地購買儲備,未來北方開墾再成功,張瀚就算養上幾十萬人乃至百萬人,糧食也是足夠多了。

湯若望對深層次的東西不太懂,聽著張瀚的話,他只是似懂非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