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織機(第2/2頁)

比如湖州就特產湖絲,湖筆,他處不及,杭州的紙和印涮業獨步江南,南京文教倡盛,經濟集江南大成,特別是海貿發達,常州松江各府產布,行銷全國,獲取極大的利潤。

蘇州一府,人口近百萬,是京師外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因為經濟發達,地方繁盛,北方的戰亂和凋敝幾乎對江南毫無影響,越是明末接近亡國的時期,江南地方越顯得文教倡盛,湧現了大量後世聞名的文人雅士。

張瀚對這些有過了解,不過總不如孫元化這一類江南出身的士子談的通暢透徹。

“江西的瓷器,浙江的絲,茶葉,我江南的布匹,這幾樣也是出海貿易的大宗。”孫元化一臉傲然的道:“所以江南人不止是賺大明的錢,更多的是賺海外各國的銀子。若是張大人有意在北方與江南爭雄,其實對江南影響是有,不過並不算致命。”

張瀚微微一笑,轉頭向孔敏行道:“北方種植棉花和產布的區域,成規模的,是不是只有東昌府一處?”

“是的。”孔敏行點頭道:“山東只有東昌府出棉最多,商人行於四方販賣的多是東昌府所出棉花,得益於運河水道,北方的棉花除了江南的之外,就屬東昌府的最多。”

中國的棉花種植,唐時幾乎可忽略不計,宋時開始發展,至明時格局初定,真正值得一提的就是江南和山東東昌兩處地方,山東的棉花產量當然遠不及江南,不過勝在距離北方很近,又有大運河這個運輸便利,所以大半出產都行銷北方,最少在大同這裏的棉花,十之五六是江南那邊過來,剩下的就是山東棉。

李慎明曾是商人,對這些事很是清楚,當下插話道:“其實產棉地除了賣棉花外,更多的還是紡織成布,東昌府的紡織場子也多,只是規模遠不及蘇州和松江兩府之大。”

“對的。”孔敏行點頭道:“蘇州最大的紡織場子,一場有五六千人之多,規模遠非山東可比。”

張瀚輕輕點頭,笑了一笑,又轉頭向孫元化,笑道:“我打算在這裏屯田種棉花,不過這和初陽兄無關,要借助大才的,是要制造水力紡織機。”

“哦,果然是這個。”孫元化雖不大會做官,卻也不是笨蛋,不僅不笨,還是萬裏挑一的聰明人,當下立刻就道:“張大人開挖南北渠那樣的激流幹渠,總不會只為了鑄壓機,再談起棉花,紡織等事,下走心裏就有數了。不過,蘇州一帶都是用人力織機,水力織機,並無人制成過,此事頗有難度。”

“其實並不難的。”張瀚含笑道:“無非以人力帶動搖把和水力帶動搖把之分,只要設計好引流,使流水不停,機器我感覺並不難。”

孫元化瞪眼道:“不難,大人制一個給我看看?”

眾人聞言愕然,張瀚現時的身份地位,已經很難聽到這樣當面挖苦的話了。

“哈哈,是我失言了。”張瀚卻不和這種理工呆子計較,當下打了個哈哈,自己給自己斟酒,舉杯笑道:“我自罰一杯。”

孫元化這時也有些不好意思,趕緊和眾人一起舉杯同飲了。

在織布機這事上,張瀚並沒有借助歐洲經驗的打算,這個時候歐洲還是織羊毛為主,著名的羊吃人圈地運動正當其時,在本土和殖民地大量種植棉花,先用水力織機再用蒸汽織機,然後珍妮機等機器改良,紗錠數量成為國家工業水平標識物最少還得一百多年以後,現在這個時代,有人力織機加上水力織機,再稍加改良,也就差不多夠用了。

張瀚倒是想搞出更好的織機,不過沒有蒸汽機配套也沒有用,以現在的條件制造蒸汽機,雖然原理上初中生也懂得,不過想制出來卻是千難萬難,短期內張瀚並無此打算。

張瀚和孫元化碰杯後,又道:“初陽兄在試制時,最好想著能一次多織幾根棉線的織機。”

孫元化嘀咕道:“張大人還憑的多要求……這事兒只能盡力,不能打包票,更怕耽擱鑄壓機的事。”

張瀚含笑道:“初陽兄應該知道,我和裕升制成新機器的獎勵,最少都是千兩白銀。”

孫元化很想駁斥張瀚這種拿白銀引誘人的做法有失身份,也是對自己的侮辱,不過想想白銀千兩這個數字,孫元化突然覺得自己內心是很想接受這種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