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正北(第2/2頁)

氣質上來說,兩眼直視,目光炯炯有神,但並沒有壓迫性,也沒有明國官員的那種故作威嚴,相反,張瀚的笑容很隨和,剛剛開口說話時的聲調也很輕,這些無形中緩解了傳教士們的緊張情緒。

“請教各位的尊姓,大名。”

張瀚先問姓名,聽到湯若望姓名的時候,他也是忍不住眼眉一挑。

這個傳教士是很有傳奇色彩的,萬歷時來中國,走遍大江南北,明清鼎革時他經歷了李自成和八旗先後入京,在自己的筆記裏很清楚的記錄了八旗兵入城時的情形,然後在順治年間因為修編歷法和中國官員爭執,後來被下獄,康熙年間因為兔帝喜歡天文歷法被信重,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巔峰,說起來確實是一個傳奇人物。

其余幾位,張瀚並未聽說過,不過他的態度和對湯若望一樣。

問完姓名後,張瀚道:“各位到我李莊,是想傳教,還是想要謀事做?”

湯若望沉吟一下,坦然道:“現在他們沒有安身之所,主要還是想找點事情做,能獲得收入才能長期在大明立足,順道也會做傳教的事,然後等南京教堂恢復,可能他們會返回南方繼續傳教。”

“傳教可以,要守規矩,在我這裏做事也可以,我很需要人才。”張瀚道:“薪餉是月支八兩。”

湯若望沒想到事情這麽順利,月支八兩銀相對來說是高薪了,要知道這個時代的歐洲雖然已經有了大航海的紅利,各國的收入還是普遍不高,此時英國政府的收入大約是一年二百萬到三百萬磅,折銀一千來萬兩,和天啟年間的大明國庫收入相差不多,當然大明還有一年兩千萬石的糧食入庫,還有大量的絲、絹、布等實物稅,也有人丁稅等賦稅,論起國力還是把英國遠遠甩在身後,只是此時的英國已經是十分高效的資本主義國度,論起對財政收入的運用把大明朝廷甩了十條街也不止,英國的國民收入卻並不富裕,所謂的紳士階層一年的收入一般最低是五十磅到一百磅,和大明這邊擁有幾百畝地的中小地主的年收入相差不多,普通工人和農民,也包括教士一類的階層,年收入也就是幾磅到十幾磅不等,張瀚眼前的這些傳教士如果不是在中國,在英國或是普魯士公國,他們的收入也就是一年幾十兩白銀而已。

“多謝張大人。”湯若望很高興的道:“有了這些收入,他們能更方便的傳遞主的福音。”

一群教士臉上都露出高興的神情,他們知道中國人用銀錠或碎銀,也有少量的銅錢,主要貨幣是用銀本位,並不是金本位,也沒有金幣或銀幣,但中國的金銀價比很低,拿到白銀可以換成黃金,返回歐洲時金幣就會大為升值,無形中又能賺一筆。

當然,在這麽想的時候,教士們的內心還是頗受譴責……

“對了……”湯若望很謹慎的道:“他們是不是有必須上戰場的義務?我們在過來的路途當中已經聽說了這裏正在發生激烈的對北方蠻夷的戰事……”

“你們是雇傭的民事人員,當然沒有上戰場的義務。”張瀚道:“比如我現在就要上戰場,去北方邊境的一個軍事堡壘,但我不會要求你們一同前往,如果有人自願前往,我也只收能使用大炮的人員。”

在湯若望臉上露出放心的神情時,張瀚又突然道:“如果你們中有人是精良的炮手,精於計算彈道,可以在戰場上當教官和實際操炮,那麽他在戰場上可以月領二十兩白銀。”

一群傳教士,包括湯若望在內,都是一瞬間都張大了嘴。

……

“這裏就是正北第一墩。”

從新平堡出來,策馬往前頭約五裏地左右,在青綠色的如海般的草原之上,一個小黑點出現在各人的眼前,再往前奔跑不遠,一座完整的墩堡就出現在各人的眼前。

這個墩堡高四丈多,外形是覆鬥式,這也是明軍邊鎮火路墩的標準外形,在宣府和大同地方,這種墩堡到處都是,一般是三裏或五裏一個,緊要地方甚至一裏一個,內有駐守兵馬,易守難攻,在大明軍事強盛時期,邊軍駐守於其中,可以有效的限制蒙古騎兵的深入,使北虜無法長期保障自己的後勤供給,從也先到俺答幾次突破邊墻,直入京師城下,然而他們並沒有能在自己身後形成有效的根據地,和草原的地盤連成一片,邊軍的這種邊墻為核心,墩、台、堡、所、衛、鎮的防禦體系還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