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評價(第2/2頁)

這一次不僅有孫元化,還有徐爾覺和徐爾鬥兄弟,再加陳子龍等人,都是徐光啟門人弟子中的最優秀的一群,還有兩個不到二十歲的嫡孫也跟了來,由此見可,孔敏行在與徐光啟的通信裏定然說了不少李莊這邊的好話。

徐光啟一生學識如天人,被時人認可的最大的成就還是在歷法上,當然也是和農學和數學不被朝廷重視的原故,因為數學才能過人,崇禎年間徐光啟被加禮部尚書,甚至後來入閣參與機務,但崇禎最這個老臣最大的倚重就是叫徐光啟重編了一份崇禎歷法,並且因為這歷法的成功而對徐光啟大加褒獎。

不過在徐光啟心中,一生念念不忘的還是他的農業方面的諸多著作。

李莊這裏若是別的事還罷了,一聽說是農事上可以隨意展布才學,不知道有多少徐氏門人會接連而來?

在張瀚來說,農事也很要緊,不過徐氏門人在制造軍器和數學幾何上的成就,也是十分值得他看重。

唯一可惜的就是現在想拉攏眼前這些人,真的是太過困難了一些。

陳子龍等人不勝酒力,提前退席,孔敏行這時才向張瀚道:“文瀾一路尋過來,當然不是為了見孫初陽和陳臥子他們,到底有何事,只要我能幫上忙的,自當效力。”

“此事就是非你不可……”張瀚沒有先回答,李慎明先接了一句,然後將前事說了,最終道:“你和老杜相熟,身份地位也夠,文瀾這裏除了我,也就孝征能去,不過他實在是走不開的……”

“那我就去好了。”孔敏行道:“在這裏我雖是幫著文瀾管些農事,但其實和我們在天津時相差不多,文瀾替我們提供便利,我們也能豐富老師的農書,彼此兩便,文瀾還得負責我一家的供給,說來說去我還欠文瀾的……”

孔敏行的話十分客氣,張瀚聽著卻只能嘆氣……說的越客氣,算的越清楚,就越是說明孔敏行真的沒有可能留下來……

果然不出張瀚所料,孔敏行直接拒絕了張瀚的提議,輕輕搖頭道:“文瀾這裏確實是做事的好地方,我豈能不願在此?不怕幾位笑我,這裏的待遇也是叫我私下裏很是羨慕……然而恩師有信來,勸我不必再入幕,今年春闈就要舉行,幫文瀾走一趟延綏之後,我就要去京師報名應會試……”

“這是最大的大事。”李慎明肅然道:“只能恭祝至之兄一舉成名,得中三鼎甲。”

進士分三榜,第一榜就是賜進士及第,只有三人,被民間稱為狀元榜眼探花,號稱三鼎甲,二甲人數不等,一般五六十人,賜進士出身,三甲一般二百來人,賜同進士出身。

一甲必點翰林,二甲可能入翰林,也可能是諸部歷練,也可能是入都察院等諸衙,一般都是留任京官,少有放外,就算外放也是緊要州縣的正印官,十分清貴。

三甲一般是中等邊遠州縣,或是任佐雜官,能考中進士又有絕大前途的,絕不能在二榜之下,三榜的進士,想成為部堂高官,名流青史也不是絕對沒有機會,但機會實在是太渺茫了。

科舉確實是第一等大事,就算各人準備一肚皮的措詞來勸孔敏行,這時也只能打住不說,相反,還得祝他能夠高中。

孔敏行苦笑道:“這幾年只顧著遊歷和在農事上用了心,打磨文章的時間少了許多,不過有還有一些時間,加上會住在老師府裏,朝夕請教,三鼎甲是不敢想了,只望能在二榜末尾就是僥幸了。”

孫敬亭道:“榜下之日,我等必定替你焚香祝禱。”

孫敬亭性格有些狷狂直率,和孔敏行這樣的溫潤君子有些性格不投,只是相處日久了才有些交情,此時孔敏行聽了有些感動,揖手不已。

張瀚辭了出來,與李慎明等人並不騎馬,只牽馬在田埂上慢行。

四周護衛們散開了保護,並沒有離的太近,這裏是李莊腹地,四周都有駐軍,百姓也是身家清白,對張瀚足夠尊敬,也沒有必要弄出如臨大敵的模樣來。

張瀚看一個侍從司的人,問道:“那邊種的都是番薯?”

那人答說道:“正是,孔先生說早春種,麥收前後就能收,不必要種正經的大塊地,只是種屋前山角就可以,番薯可以彌補糧食不足,葉子可以喂養牧畜,剛開的田地,也是按他的法子來種,說是可以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