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使團(第2/2頁)

“還有更多的好東西哩。”大夥計看人家訂了一百個爐子,臉上高興的直冒紅光,指著墻角的一個大座鐘道:“這東西更好……”

李國助看了蔣奎一眼,忍不住大笑起來。

……

“還好,不是很冷嘛。”一個大漢嘴裏噴出白氣,用夾生的漢語大聲感慨著天氣。

在這大漢身邊也是一群裹的跟狗熊一樣厚實,身形也如狗熊般高大的漢子,他們牽著馬走在官道上,巍峨壯觀的李莊建築群落就在他們眼前,眾人開始嘖嘖贊嘆起來。

現在的李莊規模較兩年前大約擴大了十幾倍還多……原本的莊子早就看不出任何的痕跡來了,祠堂被遷走,大量的草房民房也消失了,在東北角是大片的生活區,最早興修的大片院落現在是處在中間地帶,外圍是大量的白墻青瓦的民房,三間正,兩間偏,全部是磚瓦房,這屋子在大明值得四十到六十兩銀,一般的百姓根本無力負擔,但在李莊這裏卻是房舍的標配,光是憑這一點,也足以叫眼前的大漢們為之驚嘆。

更叫人驚嘆的是大片的工場區……十幾裏長的河流引水,到處都是引水的水車,水流不停的帶動著機器,隔的很遠都能聽到叮叮當當的機器鍛打鐵材的聲響,木匠作活時的拉鋸子的聲響,刨子聲,斧子聲,還有火器局演射火器的轟然聲響,整個工場區十分龐大,全部是高大的磚制建築,數不清的人群車馬在工場區出入,大量的成品從倉儲區被車馬拉運出來……

這些人是在冰天雪原裏跋涉而來,在他們所在的地方也有奴隸般的農奴,住的是木制的板屋,破舊朽壞,僅僅能夠勉強生存,他們一路過來,都是篳路藍縷,定居點都是條件十分簡陋,他們順著幾條大河一路西進,然後南下,遇著的無非是蒙古人或野蠻的原住民,極北之地的牧民甚至還在茹毛飲血,進入大明之後這些人才見到文明的跡象,看到李莊這邊的情形時,可想而知他們內心的沖擊有多大。

“這裏簡直是比明國京城大中國城還要宏偉,還要令人嘆服。”

“不愧是一個真正的文明國度。”

“這地方真是太富裕了,不知道明國其它地方怎樣?”

“聽明國人說南方的明國人更富裕,城市更繁榮……”

一群俄國人終於沉默了,他們的眼中噴射出了火一樣的光芒。

他們是佩特林,安德烈馬多夫,還有他們的十幾個隨員。

幾年前佩特林從托木斯克動身,經過張家口,宣化,懷來,昌平,抵達俄羅斯人稱為大中國城的北京,因為他們是正式的國使,雖然萬歷皇帝沒有接見,但也賜與了他們國書,也就是以萬歷名義寫給當時俄羅斯沙皇奧弗多羅維奇的書信……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行動,中俄兩國最正式的國家層面的交往史,由此揭開。

佩特林和馬多夫第二次前來,主要還是因為張瀚。

在看到了張瀚的能力之後,佩特林這兩年一直在關注和裕升,去年一年,流入漠北蒙古大量物資,俄羅斯人雖然遠在托木斯克也感受到了。

他們是一直和蒙古人貿易,想用手頭的特產和蒙古人貿易,不過一直大受歡迎的動物油脂,海象牙,動物毛皮,蜂臘,皮革,焦油,草木灰,繩索……俄羅斯人在翻過烏拉爾山之後,一直用這些貨物和荷蘭人還有英國人貿易,用這些物資換取呢絨,服裝,武器,硝石,鉛……俄羅斯人發現,和歐洲貿易時大受歡迎的商品,到了蒙古人這邊幾乎毫無市場,蒙古人更需要糧食,布匹,各種毛料,茶葉,藥材,這些東西恰恰俄羅斯人也需要,雙方的貿易幾乎毫無互補,一直到幾十年後,俄羅斯人有更多的工業積累和財富積累後,用金銀加軍械和呢絨買通了不少部落的上層,把影響力深入到草原,至於貿易,這幾百年來一直都談不上真正的民間貿易,就算是進入現代國家後也一樣,中俄雙方的貿易額低的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