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親親(第2/2頁)

……

四月底的大同府可謂是好戲連台。

先是鬧騰的好一陣子的周大牛匪幫從靈丘撤走,然後是幾十個大戶被殺,提醒了很多拿土匪不當回事的人們,土匪手裏的刀還是會殺人的。

然後是死了一個鎮國中尉,巡撫和巡按,還有分管靈丘的分巡道,當然也包括朱慶余這個靈丘縣的正印縣官,底層官員向上報,高層當然是向朝廷報,朝廷當然是震怒……死了一個守郡王府事的中尉,其實就是死了一個郡王……朱鼎夫是前二代郡王的嫡次子,前一代郡王的親弟弟,按正常封爵應該是鎮國將軍,兩代郡王已經先後離世,如果不是犯事國除,朱鼎夫就是不折不扣的郡王……尋常的宗室死了一個也算了,居然死了一個等於郡王的宗室,這就是朝廷,特別是皇帝被人掄圓了胳膊狠狠扇了一記耳光,大明自建國以來,死的親郡王當然也不少,但幾乎是朝廷自己處置或是死於內鬥,這麽被人生生宰了的還真是頭一個。

朝廷當然是下旨切責!

韓畦自是首當其沖,內閣先是一通責備,然後便是責令韓畦徹查清楚原因何在,究竟為何大同那邊的局面會崩壞至此?

各地都有土匪,朝廷中樞的大學士們不是傻子,他們當然知道這一點,不過鬧到能殺死郡王府中的宗室,用一個“匪患”就很難搪塞過去了。

文官們對死宗室肯定是無所謂的態度,從戶部的角度來說,宗室現在死一半,戶部堂官能連擺十天大酒……嘉靖年間,宗室的負擔曾經引發一次大規模的爭議,文官們提出種種辦法,不過礙著“祖制”這一條,勢大如嚴嵩,精明如徐階,霸道如高拱,強橫如張居正,先後多位首輔都是拿宗室改革這一條沒有辦法,其實出路有很多,但每一條出路都是要“革命”,也就是徹底推翻祖制,推翻朱元璋設計的這不倫不類的“封建”宗藩之法,這確是繞不過去的,不管是能徹底掌握朝局的嘉靖,還是拱手天子隆慶,或是長居深宮的萬歷,各代帝王也知道宗室之法不好,但礙著“親親”這一條,也是束手無法。

一直到明末才放開宗室科考這一條,可惜當時已經太晚了。

負擔很重,死再多的宗室又和文官無關,不會感同身受,相反還能減輕負擔,不過這種話只能私下說說,當然不能公開說,皇帝一怒,腦袋不會搬家,仕途肯定完蛋的。

內閣,兵部,禮部都跑出來湊熱鬧,從這一點來說張瀚的目標是圓滿達成,韓畦要應付這樣的事,哪還有功夫對付他,光是想辦法解釋宗室被殺的事就已經很頭疼了。

然後就是練勇和商團起沖突的事,死了很多人,傷的更多,幾千上萬人親眼目睹,在大同乃至山西的民間都引發軒然大波,但吊詭的就是這事韓畦不管,巡按不問,分巡道也不管,上奏朝廷也是淡化了這場械鬥是在土匪剛撤走不久發生的事,把背景給虛化了很多,韓畦本人也沒有太大的意見,這事雖然與和裕升有關,但韓畦似乎被宗室的事纏昏了頭,也根本沒有借題發揮的意思……管家兄弟確實是韓畦的狗,不過狗既然真的被人打死了,死了也就死了吧,韓畦在布更大的局,真的顧不上這兩兄弟和練勇的死活。

宗室死了,民間反響不大,最多拍手稱快,練勇被打死不少,拍手稱快的人更多,在民間更是爆炸性的傳播新聞,可在朝堂上幾乎沒有什麽人反應,只有幾個不甘寂寞也沒黨派背景的禦史跳了出來,當然是彈劾韓畦這個巡撫馭下無方,上任之後叠出大事,言下之意是撤換韓畦,不過也是和張瀚事前判斷的一樣,韓畦上任時間很短,朝廷還沒有心思換人,另外就是可能中樞覺得韓畦上任短,就算出事也是前任搞出來的,矛盾積累也是前任,總不能把所有的舊賬算在韓畦一個人頭上。

就算這樣,死了這麽多人,中樞行文下來,還是要大同這邊給一個交代,查明事由,並且要把責任人名單交上去……連續出了這麽多事,中樞也覺得面上無光,大同這邊只要交人,中樞肯定是要重重懲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