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農家(第2/2頁)

畢竟三個掌櫃雖然各有側重,也是和裕升的總掌櫃,名份在各地分號的掌櫃之上,但鐵場是張瀚和蔡九等人在操持,李莊的工場在不停的出產貨物,各地的帳局更是張瀚自己一手打理,連主店的總賬房李玉景也不過問李莊的帳,那是田季堂的工作,主店這裏,最為側重的是梁宏對騾馬行的管理,周逢吉對主店日常業務的管理,李遇春的側重就是在天成衛和鎮虜衛加朔州蔚州一帶,主要的工作當然就是收糧。

現在已經到了春荒最關鍵的時候,草原上的野獸也是到了最瘦弱的時刻,漢人農耕的希望就在於今年的夏收,遊牧民族的希望就是夏天豐碩的野草使自己的牧群逐漸變的肥壯,野生的野獸變的肥美,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毛皮,乳制品和肉食。

對李遇春來說,他現在要提供的就是一張張購買糧食的訂單,買的越多,他的成果就越大。

從新平堡出來,李遇春帶著幾個從人一路先往陽和。

陽和在新平堡之西,是大同東路的核心所在,原本也是一個衛城,後來加了駐守的兵備道,還有大量兵馬駐守,在這時已經是一個人口很多,商業也較為發達的大城。

李遇春對這些沒有太多興趣,他的側重點不在這裏。

他甚至沒有進衛城,盡管衛城有和裕升的分店,吃住都很方便。

李遇春在路途中隨便找一些農家借宿,他們一共五個人,一次給一兩銀子連吃帶住,農家都很開心,做麥飯,殺雞宰魚款待。

幾個隨員都是從主店帶出來的大夥計,人很年輕,全部是二十上下的小夥子,他們是從幾年前就在騾馬行的主店裏學習,甚至還聽過張瀚親自講課,三年前時這些大半的小子被集中起來,有匠人家裏的,也有商鋪裏掌櫃和夥計家裏的,年紀都在十來歲左右,這幾個屬於年紀偏大的,當初學習時就很出色,三年多時光下來,他們也終於成長起來,已經可以追隨李遇春出來一路出來,協同辦事了。

李遇春白天在陽和城的西邊轉而向南,這邊距離大同府已經很近,有一條小河是桑幹河的支流,從北方蜿蜒而下,往東不遠就匯入洋河,距離很短。

白天時,李遇春在這莊上見著幾個殷實大戶,還有一個和裕升派出來的大夥計,各人開始商談收糧的事情。

傍晚,李遇春在河邊行走,一邊走一邊看田畝和附近周遭的情形,他的臉色也越來越難看。

各個跟隨過來的夥計們心情不似李遇春那般沉重,他們才二十不到,這個年紀在大明成婚的很多,沒成婚的也不少,這幾個青年的家中父母還指望他們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認可,一時半會並沒有叫他們成親的打算,所以他們和後世普通的二十左右的青年一樣,活潑好動,看什麽都是有趣,同時也精力充沛,充滿著青年人的活力。

這幾個都是經過幾年調教的,算學和統計學,幾何學,這些在普通明朝青年心裏毫無概念的東西他們也學習過,並且成績很不錯,張瀚也打算在這些人身上進一步發展,把現代統計學和會計學的一些東西簡化了一些教給他們……其實張瀚自己也只是知道皮毛,畢竟他是一個商人,又不是專業人士。

只是一點皮毛,也叫這些青年對自己所學的東西很有自信了。

他們統計著這個莊子附近的田畝,劃分水田和旱田,根據麥苗的長勢核算收成,然後再推算出這個莊子大致的收入,然後再預留口糧和稅糧錢,再核算能收到多少糧食。

“我不知道,二櫃為什麽在這裏浪費時間?”

一個身形瘦高的小夥子納悶道:“一共兩千畝地,七成是旱田,三成近水的水田,水田均產三點二石,旱田均產一點七石,總收成不過四千兩百石,以四百戶人家算,每家五石多些,夏稅的黃白二榜最少要一兩銀一戶,需要賣糧兩石,這是咱們的基本盤,也就是咱們在收糧的時候維持這樣四錢一石以上的良心價,這也是咱們東主定下來的。若是別家,兩石糧也未必夠完納黃白二榜。夏稅完後就是秋稅,每家還得預留一石糧完納,剩下二石多糧要吃到秋天,這已經夠緊巴了,好在夏秋可以種雜糧,挖野菜,捕鳥捉魚,我想我們在這裏收不到一千石糧,四百兩左右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