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爭水(第2/2頁)

除了常進全外,張瀚還請孔敏行介紹了幾個跟隨過徐光啟,現在還在天主教南堂學習雜學的人手過來,都是高薪聘請,這些人也很快會加入到做水車的人群之中。

這麽多的投入,哪怕是對雜學愛之若骨的常進全也感覺不安了,不光是他,恐怕周逢吉甚至李慎明等人在內,心裏都懸著一個疑問:“值當的麽?”

對這些,張瀚並沒有解釋,有時候人很難解釋清楚一些事情,他現在做的事是基於他心中的全部算盤,有一些打算完全不可告人,也有一些事是因為粗淺的了解歷史大勢的走向,知道怎麽做最為合適。

比如他知道幾年後的災荒會越來越嚴重,受災最嚴重的就是晉北和陜北,陜北先造反,然後流寇席卷到山西,半個山西也亂了,不少破產的農民和邊軍加入到陜西人的流民隊伍中,隊伍滾雪球般的越滾越大。

張瀚的一個見解就是財富不光是土地和金銀,人也是最寶貴的財富,山西這裏穩當了,人心不亂,他的財力就不會受影響,反之亦然。

現在所有的一切,無非是為將來的大局做打算,這一切,可真沒有辦法同旁人說。

孫敬亭突然指著對面,說道:“管莊那邊的人都來了。”

張瀚笑道:“意料中事……”

他轉過頭來看,果然對面管莊那裏如同被一鐵鍬鏟了窩的蟻群一樣,一窩窩的從莊裏各條道路跑出來,人們手裏都拿著鐵叉和鐵耙鐵鏟一類的農具,也有一些人手裏拿著長刀或鐵槍,張瀚甚至還看到有幾人手裏拿著鳥銃……北方邊軍鑄造各種火器甚多,不可避免的也會流落一些到相近的民間去。

人群大約有三四百人之多,男子占了大半,多半人都是身手矯健,沿著田埂和夾渠一路小跑著趕過來,在這些男子身後才是婦孺。

這些人嘴裏多是在罵罵咧咧,不停的叫喊著,離的越近,叫罵聲就是越大。

張瀚注意聽了一下,這些人多半是在罵他為富不仁,他只得搖頭一笑。

孫敬亭還是有些書生意氣,當下怒道:“這裏是鬼域麽,沒有受過教化?宗族裏沒有明事非的長者?四周沒有住著鄉賢?怎麽能容這些人這般胡鬧。”

張瀚道:“你說鄉賢,我恐怕人群之後就有呢。孝征兄,利字當頭時,所謂的仁德聖教是沒有用的。”

孫敬亭郁郁道:“我也想到了,所以才格外不開心。”

張瀚瞟一眼這個比自己大不到十歲的同伴,說來好笑,他現在身邊的人多半都是中年人,平時各人都對他唯唯諾諾的,只有梁興和常威一夥人在他身邊時,才感覺到一些活力。不過梁興到底是屬下,放不開,只有孫敬亭和李慎明在時,才有人用平等和正常的口吻和他說話。

孫敬亭的臉生的很俊朗,皮膚白皙,濃眉大眼,只是經常抿著嘴,下巴顯的有些尖,也經常是郁郁不樂的表情。

張瀚笑著搖頭,打消了勸解的念頭,明末時,北方有點良知的讀書人恐怕都是在困惑和迷茫,他們看到大明問題百出,民間十分困苦,他們中的佼佼者會中進士當官,然後寫下很多奏章或是行述見聞,給後世留下不少的一手資料。

問題是,這些人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孫敬亭也是一樣。

更多的讀書人還不如孫敬亭之輩,他們只知道享樂,不停的積累財富和揮霍,享用美食美酒和女色,能撰寫一些生平行述,寫本筆記,著書立世,就算不枉一生。

人群越來越近,罵聲也越來越響亮,這時蔣奎等人趕緊簇擁到張瀚身邊,將他團團圍住。

“那邊就是他們的東主,找他說話。”

管莊那邊有不少認得張瀚的,畢竟有一些人前一陣還在李莊這邊做活,有人叫喊一聲,幾百個拿著叉耙的漢子便往這邊跑過來。

蔣奎把火種罐蓋子打開,吹亮火星,點燃火繩,他剛剛已經上了子藥,這時立刻點火,火繩燃燒,“砰”的一聲,銃口向上,彈丸飛向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