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沈陽(第2/2頁)

就算以能力來說,李如柏懦弱膽怯,好色貪財,絕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

楊鎬對劉鋌的意見極大,甚至是彼此相仇。

其余的總兵楊鎬也不甚了解,總的來說,目前的楊鎬是既不知敵,也不知已。

努兒哈赤措詞道:“就說明國如能消除我的七大恨,並且退兵以示誠意,再給我三百兩黃金,三千兩白銀,三千匹綢緞,那麽雙方就能和好,彼此罷兵。”

李永芳趕緊應下來,努兒哈赤又令他盡量保持對明國高層的關注,特別是京師的邸抄和邊鎮各總兵的塘報,一定要定期抄送。

張瀚沒想到眼前的老汗與自己有一樣的愛好,他不知道派在京師的王發祥有沒有李永芳的人這麽高效和能幹。

努兒哈赤看了張瀚一眼,並沒有和他說話,李永芳輕輕扯了一下張瀚的衣袍,兩人一起行了個禮,轉身退了下來。

……

楊鎬來到遼東已經好幾個月,轉眼便是萬歷四十七年的二月中旬。

天氣漸漸和暖,每天陽光明媚的日子漸漸增多,日照的時間開始變長,積雪也幾乎都融化了,只有在沈陽城墻往高處眺望時,偶然可以看到城南的人家屋頂上還有一些沒有化盡的殘雪。

沈陽有四個城門,城門的名字都與其余的大明城門相差不多,相比較遼陽而言,沈陽更是一個純粹的軍事要塞,城門高大,角樓和箭樓眾多,城垛都有射孔,城長九裏有余,高兩丈五尺,每門還建有甕城,城外有護城河與攔馬墻等輔助設施,城中已經有駐軍近五萬人,僅從軍事角度來說,沈陽是一座後金無法攻克也無法圍困的雄城。

每天到了中午時道路會化凍,官道上黑黃色的泥土被翻湧上來,原本的夯土層因為年久失修,加上馬匹和車輛碾壓早就被破壞了,沈陽城的四門分別通往好幾個重要的方向,身後是遼河河套,往北是開原和鐵嶺還有清河關,往東便是撫順關和女真地界,往南是虎皮驛白塔鋪和奉集堡,再往南便是遼陽城,每條官道都連接著大明在遼東的核心地帶,屏障遼河警備蒙古向來是沈陽的重中之重,相比在遼中的遼陽,沈陽在幾十前間見多了風雨,蒙古人多次入侵過這裏,但沒有一次能夠得逞。

楊鎬自抵達沈陽就住在中心廟附近,這幾個月他一直忙著催促朝廷在財政上的支持,上個月首輔方從哲寫了封書子派人送到沈陽,信中向楊鎬明言朝廷已經無有多余的錢糧,國庫一空如洗,戶部尚書和戶科給事中請皇上發內帑銀出來,皇帝說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話,然後推說內庫一空如洗,叫諸臣自己想辦法。

近一年前,遼事剛起時諸臣就因為國庫空虛向皇帝請過內帑,畢竟大家都知道皇帝有錢,這幾十年來萬歷皇帝精心的打理著自己的小金庫,內帑銀絕不在少數,而國庫因為三大征的關系用的一幹二凈,張居正在萬歷十年以前辛苦攢下來的那近千萬的家底早就被敗光了。

十年之功,積累的大量財富被三次大的戰爭和平時的開銷用度使用一空,財政不堪重負,在萬歷下令清剿建州女真之後朝廷開始調集兵馬,與此同時就是銀子如水般用了出去,方從哲在私信裏向楊鎬抱怨財政不堪重負,其實也是變相的提醒,這一場戰事必須要從快解決,否則不僅皇帝不悅,中樞的同僚們也不會理解楊鎬,他們只會覺得是楊鎬在不停的找麻煩,從而影響對楊鎬的風評,甚至會招致嚴厲的攻訐。

楊鎬收到方從哲的私信後就知道拖延不得,其實他本意也沒有在現在進兵的打算……畢竟他已經是在邊境為官多年的人,一些最基本的經驗告訴他此時進兵不合其時,首先天氣尚冷,士兵軍械不足,帳篷和禦寒的器物都不足,不必將領告訴他楊鎬也知道軍心不服,士氣不振,後金能連敗明軍,顯示了強悍的軍事實力,朝中的一些大臣把這一次的戰事和成化三年出兵五萬橫掃女真部落的舊事來相比,楊鎬也覺得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