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趁火打劫(第2/2頁)

這些兵馬全部往廣寧去,就在外圍不遠處駐紮,炒花向張瀚道:“你們明國新任的遼東督師楊鎬已經上任,督促各路討伐大軍匯集到遼東。”

張瀚此時對這些事已經十分有興趣,後世只是泛泛看看的東西,在今世他已經走到現在的地位,一個不懂軍國政治的商人,不論怎麽會做生意也是走不長久,他向炒花道:“不知道調集了多少兵馬?”

炒花道:“按你們明國說法是要集四十九萬大兵,肯定無有那麽許多。調兵方向,宣府,大同,山西,三鎮各一萬人,共三萬,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四鎮,發兵兩萬五,四川等南兵兩三萬人,浙兵幾千人,土司兵幾千人,加上原遼鎮兵馬,連同征發的民夫算在一起,據我估算不過十幾萬人……我同大明打了幾十年了,這些伎倆瞞不過我去。”

張瀚道:“這兵馬多嗎?”

炒花道:“若是三十年前的明軍邊軍,十萬都用不了!當時薊鎮兵與大同兵,加上遼鎮兵,一家各出兩萬,教李成梁或是戚繼光領著來打,馬芳也行,準保將天命汗打的魂飛魄散,現在麽,難說的很,不過依常理來說,還是明國勝機更大些。領兵的杜松有武無才,不過勇不可擋,只要將兵馬整合好了,糧餉備足,再叫主力兵由他帶著,直入後金核心地方,燒殺一番,後金的八旗均是這些年兼並各部得來,外面還有葉赫部為敵,只要搗其老巢,其部民必定四散,縱使不能盡滅其兵,後金也必定不復為明國邊患了。”

炒花侃侃而言,衰老的臉上竟是散發出異樣的光彩,指點眼下還沒有發生的大戰戰局,竟是如同以身親臨。

這人為患最烈的時候正是遼鎮總兵李成梁的壯年時期,那時候薊鎮有戚繼光,大同有馬芳,京師神機營還有俞大猷,遼鎮是李成梁,這是大明邊軍最輝煌的時刻,明軍已經完成平倭大業,遼鎮兵馬光是李成梁的家丁私兵就有八千精銳騎兵,額兵實數在八萬人左右,光是遼鎮一鎮便可面對當時插漢部的幾十萬牧民,並且經常以輕騎搗巢做戰,主動出擊過千裏,李成梁不論是將略還是領兵的才幹都是一流,然而就算如此,炒花等人幾乎隔年就是進犯一次遼鎮,與明軍不停的做戰,彼此殺伐爭鬥,李成梁斬首近兩萬級,可蒙古人的手中恐怕也有不少漢人的鮮血,此時此刻,恐怕炒花心中想起當年李成梁時也會泛起一種英雄相惜的感覺吧,盡管李成梁的軍功全是殺伐蒙古人得來,在炒花心中,現在的大戰不過是小兒輩相爭罷了!

梁興等人先是臉上露出高興的神情,接著又是有些擔憂。

梁興知道張瀚的核心利益和目標是和遼東的後金國建立走私商道,如果明軍擊鼓而進,一鼓將其滅國,這走私貿易的利潤,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張瀚輕輕搖頭,沒有解釋什麽。

炒花也沒有繼續說下去,眼下他的事很無聊,相機而動,等著明國和後金打出一個結果來。三十年前,他和其余的蒙古貴族是遼東戰場的主角,那時他們經常出動二十萬甚至四十萬人,整個明軍的北方邊境都要報警,薊鎮和遼鎮都要小心謹慎,現在他只調動了幾千人到廣寧外,各部已經怨聲載道,很多台吉不願出兵,甚至牧民們也不願打仗,右翼蒙古有馬市,有板升地,牧民們的日子過的比左翼這邊滋潤的多,不僅普通牧民不想和明國打下去,就連貴族們,包括大汗的心思也是起了變化。

與其和明國打下去,不如接受撫賞,或是與明國互市。

炒花是堅定的主戰派,不論右翼各部怎麽想,蒙古國總得有扛起大旗的人,若是大家都接受明國的敕封與撫賞,只能使祖先的光輝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