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會合(第2/2頁)

彈丸都是鉛丸,每顆都磨成圓形,也是裝在盒中,掛在腰間的另外一側。

此外就是搠仗等物,各人也是分別收好。

在他們準備時,楊秋和蔣家兄弟溫忠發等人紛紛趕來,更多的人約好了到半途會合,前後分成兩隊,相隔很近,張瀚願意當誘鉺,但安全還是第一,誘不成就算了,總不能真叫自己被人吞下去。

前隊是張瀚親自帶隊,後隊原該王長富帶,可他拿著火銃跟在張瀚身邊,後隊決定暫時交給楊秋帶,如果真的交戰,到時還是王長富出頭指揮……這指揮權旁人眼紅也沒有用,梁興勉強夠格,現在也在練火銃,楊秋已經轉向秘密戰線,對指揮權沒有太大興趣,別人資歷不夠,相爭也爭不到,況且王長富當過家丁邊軍,有實戰經驗,就算梁興也爭不過他,旁人想也是瞎想。

人漸漸到齊,王長富眼光一掃,那些腳夫出身的鏢師立刻排好了隊伍,每人都將自己的兵器放在插袋裏頭,擱在馬腹邊上放好,也有一些帶著長短兵器的,馬腹的左右兩邊均是有插袋,腰間還懸著腰刀,王長富也由得他們。

三十來人是前隊,從北門出門之後就上了往張家口的官道,這條官道是大明北方十一條要緊官道之一,維護的還好,道路當然還是有高低不平,總體來說還算過的去。

張瀚被護衛在正中,往東北方向策馬走了十來裏,大梁山脈始終跟著眾人,高聳的山峰綿延不絕,長城在各人的左手側,蜿蜒起伏,有一些地段直接就建築在山脈之上,可想而知,當初建設時費了多少人力和財力。

保平堡也在新平堡東北方,各人路過時,守堡的兵丁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著他們,不過並沒有人出來幹涉或盤問。

樺門堡就在東邊的山脈之中,控制著很長的一段長城線,這幾個堡和新平堡相隔很近,遇到戰事就彼此支應,中間還有一些小型的幾百步周圍的軍台,散落在軍戶和民戶交雜的村落之中,這些軍台也是沿長城線擺開,是軍堡的輔助設施,用來示警,守備,巡哨,也存儲著豆料和糧食草束等軍需物資。

每隔幾裏,就會有一個小型的墩台,外圍是個小院子,墩台高三層,守墩軍士就住在裏頭,最高層放著牛糞和草束,遇到敵襲,白日燃煙,晚上用明火,怎麽施放,都有明確規定。

整個防禦體系十分立體,也很森嚴,可惜張瀚眼中的大明軍士就弱的很了,衣袍破舊,精神不振,神情憔悴,無精打采,手中兵器也朽壞不堪,這還是守邊的宣大精兵,若是內鎮兵,真不知道是什麽鳥樣。

這些堡,台,墩,加上長城,所城,衛城,鎮城,這些防禦體系,沒有強悍的軍人守備,不過是毫無用處的死物,比如新平和保平樺門各堡,彼此相隔很近,可若守堡軍士不敢出戰,這彼此呼應,怎麽能呼應的起來?

張瀚以馬上搖了搖頭,不去想這些沉重而沉悶的東西。

心緒一變,眼前的景致才活泛起來。

道路是黃色的,兩邊卻長著長長的綠草,往北去,大片的田地都荒蕪著,越是臨近長城,村落越少,土地開墾的也少……互市之前,大明和蒙古兩邊經常開戰,離長城近的多半被捉了生口,就算人沒事,土地和浮財也被毀了,時間久了,人就自然往南邊遷移,現在就算戰事變少,也沒有多少人遷回來,往長城根的那一邊,荒草長的一人多深,一陣風吹過,灌木和草從就彎了腰,發出沙沙的聲響。

右邊是綿延不絕的山脈,但只有山頂還有一些青碧,山腰以下,灌木和樹從都很稀疏,山西也好,陜北也罷,開發太早,人口增長的同時對自然的損壞也很嚴重,大同這裏還好,還有些綠意,若是陜北,已經是極目蒼涼,除了人種植的作物外,很少看到綠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