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黃榜(第2/2頁)

“加餉二百萬兩?”

看到這一條邸抄時,張瀚赫然起身,一直津津有味聽著評書的蔣家兄弟也趕緊站起,蔣義低聲道:“東主,咋了?”

“怪不得,怪不得……”

張瀚手指輕輕彈著手中的邸抄,對天成衛這些士紳和大糧商這一次的行動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

所謂加餉,就是萬歷為了應付東事而加派的田賦,在原本的基礎上加了二百萬兩左右的份額,這就是著名的遼餉加派,為著這事,萬歷和以後的天啟崇禎三帝都被大明的讀書人罵了個狗血淋頭。

這事論說起來,恐怕能寫成一篇長篇論文,張瀚也看過一些相關的書籍和論述,總而言之,加派遼餉這事萬歷做的不是很地道,遼事剛起他就加派,朝廷確實沒錢,三大征把張居正積攢下來的家當用的幹幹凈凈,庫藏空虛是確實的。但萬歷本人手頭又確實有錢,別的不說,萬歷一死,泰昌皇帝就連發內帑銀,加起來應該是有好幾百萬兩之多,張瀚記不大清,但數字確實在二百萬以上。

而且這內帑還沒發幹凈,一直到崇禎年間,邊事一旦有警而銀錢不足,戶部就會請皇帝發內帑。

這事兒,從帝王的角度來說,家國一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邊有警而國用不足,先用自己的體己銀子又如何?以明朝的體制而言,僵化老大,官紳和胥吏一體,加二百萬兩銀子於下,這些蠹蟲最少得收入一千萬兩到自己荷包之中,可謂是得不償失。

而就萬歷的心思來說,憑甚地一有事就用他自己的銀子?這些士大夫平時忠君愛國說的嘴響,一旦有事就指著皇帝拿錢,憑什麽?既然國用不足,軍餉不夠開銷,那麽就按實際用度加田賦,一加便是二百萬之多。

其實明朝的賦稅水平,農稅向來不超過百分之五,商稅還要更低一些,以萬歷來看,加派二百萬問題不大,事實也是如此,到崇禎年間,又加派了兩次,而且這種額度的加派在清季成為正賦,二百多年沒有太大的變化,百姓也照樣承受了這樣額度的賦稅。

但問題在於,明朝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要薄弱的多,對士紳的控制,又要更弱一些。

加派的賦稅,又不注重各地發展的不平均,全國一致,對江南人來說,加派的這點銀子無非是多紡幾尺布就賺到,一直到明亡,南方各省還是很安靜,鮮有百姓造反之事,而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小冰期的災害尤其嚴重,原本就基本上靠農業吃飯,加稅加上天災,加上賑濟不力,百姓走投無路之下,終於演化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萬歷加派遼餉,絕對是一招臭棋,後人有不少網絡歷史愛好者,為反而反,反感東林黨之余就肯定閹黨,反對清朝就無底線的肯定萬歷,其實萬歷控制朝政確有一手,但在治國上連守成之君也算不上。

邸抄看一遍,一篇大文章幾乎就瞬間掠過了張瀚心頭。

萬歷加餉,開啟明朝覆亡之門,當然若是萬歷不死,憑他對朝局的掌握,不會出現嚴重的內耗,遼事雖有小挫,最終還是會往解決的正道上走,可惜張瀚記得,萬歷就在這兩年就會離世,在明朝和整個中國最關鍵的點上,這位掌握大明近半個世紀的皇帝死了……死的還真不是時候啊……

“這麽看來,天成衛士紳和糧商的反撲,就是因為提前知道了朝局動向,加餉之事,肯定早就有傳言,現在才終於成定論了。”

“朝中無人,消息得來還是慢啊,估計這裏必定有人直通中樞,連鄭國昌這個層面還不知道消息時,這裏就有人知道此事,並且提前做了準備。”

“與我和裕升爭糧,要緊的就是知道日後糧價必定大漲特漲,倒不是為了那兩錢銀子的差價,其實更重要的是為了日後做準備。”

“一旦加餉,就是地價下跌而糧價節節攀升,不僅是大同,包括山西,宣府,大同,陜西,都是如此。”

“未來的災害會越來越嚴重,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應該沒幾年了吧……”

西北的農民起義就是萌芽於天啟年間,最終在崇禎年間成為洪水猛獸般的存在。

張瀚看看蔣義和蔣奎,笑道:“走,隨我去城外的莊上去看看。”

“是,少東。”

兩個護衛當然沒有意義,護衛著張瀚出門,牽出馬匹,一路往城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