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小市內(第2/2頁)

這年頭的蒙古人幾乎是不洗澡的,更不必提洗身上的襖子,又是每日和牧畜打交道,身上的味道自然不必提了,幾千人聚在一起,這“騷韃子”的名頭,果然也不是白給的。

梁宏湊過來道:“這來的是韃子的監市官,也是守口夷官來了。”

正式開市前,不僅明朝來了個參將和五百多兵,蒙古方面也是來了個負責守口的台吉,同時也兼有監市之職,這是雙方互相商定的結果,兩邊的利益和安全都算照顧到了。

那蒙古監市官只帶著二十來騎,不過和普通牧人不一樣,均是穿著對襟甲衣,頭頂鐵盔,手中拿著長矛,領頭的韃官策馬到高台對面駐馬,遠遠的向台上一拱手,將台上的賴同心也拱手還禮,這時周逢吉有些焦燥,說道:“人都來齊了,怎麽還不敲鑼開市。”

一時還是沒有敲鑼開市,蒙古人和漢商這邊都有些焦急,商人急著出貨賺錢,韃子們遠道而來,急著買了東西回家。

每月一開的小市主要針對的是蒙古貧民,張瀚最近在搜集這幾十年來的邸抄塘報,知道嘉靖年間初開馬市只有官市,小市也不是月市,可能幾個月或是一年才開一次,這使得邊境上走私盛行,不少蒙古貧民跑到邊境來自行貿易,一口鍋換幾匹馬,幾鬥米就換一匹馬,這樣的事都是嘉靖年間初開馬市時出現的問題,固然漢商大賺特賺,可朝廷憂心的是騙的狠了,韃子的馬又不是地裏頭收的,被漢商弄急了還得來搶,邊境一樣不太平,於是月市出現,在雙方監督下公平貿易。

這樣的小市和官市就截然不同,跑來的全是急著買東西回家的牧民,每人帶著皮貨和馬匹牛羊,等著換布匹糧食和雜貨回去,久久不開市,那些韃子也是一陣陣的騷動。

這時將台上站出來一人,看穿著是個千總模樣的武官,這人站在將台邊上,開始大聲說話。

蒙古人中有不少懂得漢語的,聽到漢官說話,立刻有人翻譯,倒也不擔心眾人聽不懂。

“……前日擒獲走私漢商十七人,買貨韃子十五人,不守中國規矩,有違俺答汗當年訓示,今日開市前,韃子交守口夷官帶回,走私漢商每人仗責二十,枷號三日!”

先頭幾句話張瀚沒聽清,後來才聽明白,原來是捉了走私漢商和買貨的韃子,特意在今日在市場發落,簡單來說,就是殺雞駭猴。

他看看左右,四周的商號東主和掌櫃們臉色如常,根本不為所動,那些小夥計一樣在低聲說笑著,根本不將此事放在心上。

北邊的韃子們也是一樣,沒有絲毫情緒上的波動,臉上還是那種期盼和不耐煩交雜的神采。

張瀚轉向周逢吉,低聲道:“周叔,每次開市都是這樣麽?”

“當然不是,每次如此,煩不煩?”

周逢吉搖頭,臉上帶著幾分不屑:“走私的都是小商人,賺幾個辛苦錢,從咱大同到宣府,再西到甘肅,哪沒有走私的?小本生意,能做得什麽大惡,這麽多走私的,隔幾月罰這十來人,哪管的住?無非是做一番好對上交代,萬一出什麽事,也能搪塞上官和朝廷。”

張瀚微微點頭,心中若有所動。

果然如周逢吉所說,沿邊幾千裏範圍,向蒙古人走私的每日都是成千上萬人,隔幾個月抓十幾個倒黴鬼打一通,無非是對上交代,這種官場手腕,其實後世也是一樣的,沒事不管,出了事各部門跳出來表現一番,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這時十幾個走私漢商都被押到市場中間,幾十個兵丁已經站著等候,張瀚看這些“商人”都是普通人的打扮,甚至有幾個明顯一直是在貧困線掙紮的底層貧民的樣子,估計他們的走私也就是幾鬥米,幾壇酸菜甚至幾籃雞蛋一類的“貨物”,這樣被逮到了,實在也是倒黴的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