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以詩為刀(第2/2頁)

真要說奢侈,也唯有徐傑一人相對而言奢侈一點。穿的衣服,吃的東西,用的筆墨紙張,還都會講究一點。便也是徐仲不想徐傑在城裏上學被人看不起,受人不待見。

其實雖然只是這些小東西,稍微講究一下,當真也是花費不少,綢緞衣服,上好的宣紙,甚至還有一支狼毫筆,哪裏能便宜。便是一個上好的歙縣出產的歙硯,便是幾十兩銀子。若是再配一個徽州墨條,便又是幾十兩銀子。縣城一處偏僻一點的小院落,也不過這一硯一墨的價錢。

但是徐仲就是舍得。甚至心中也念想著,以後去了郡城上學,那花費更是不少,人情往來,水酒詩會,錢就更成了一個數字。便是置辦一身好行頭,也是價值不菲。

這才是徐仲口中所說要在河道裏討生活的原因,就是那“為下人”!

窮讀書,富習武。其實是很沒有道理。多聽寒門士子的故事,便以為寒門就是窮人,大謬矣。

“寒門”之寒是其一,是比較富家子弟而言。寒門之門,才是重要的。門乃門第,門第就不是小家小戶農漢窮人的意思。

真正的窮人,哪裏能讀得起書?束脩,便是給老師的拜師禮。出不起適當的束脩之禮,拿什麽求學?

書,多來自耗時耗力的人工抄寫。一本書就價格不菲,買不起書,還讀什麽書?

筆墨紙硯,樣樣是錢,最差的也不是底層百姓在土地裏刨食能負擔得起的。還不說大多數連土地都沒有,只能做租田地做佃農的人家。

只要家中有書的,還能讀書的,再沒落的人家,再寒門,再窮。也不是底層百姓所能比的,賣祖宗留下來的書都能養活自己。若是連書都賣完了,那就再也稱不上寒門了。沒有書,哪裏的門?連筆墨紙硯都買不起,連趕考的盤纏都沒有,還談什麽寒門士子逆襲。

便是那些有錢人家願意投資一些有才之人,願意拿錢來資助別人趕考的。也不會去資助那些連家裏祖宗留下來的書都賣完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