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怒極

樓礎不用住在皇城裏了,每天早晨前往資始園待命,下午回新家,為婚事做些準備,其實沒什麽需要他做的,但皇帝特意給假,當著眾多侍從的面說:“朕的侄女有點被慣壞,好在年輕,還有改正的機會,望樓卿娶進家門之後多加訓導,調和陰陽,勿使陰盛陽衰。”

因為皇帝幾句話,樓礎當天多收了一大批禮物。

這天傍晚,幕僚喬之素從城外回來,特意來拜訪樓礎,送上一份私人賀禮,同時帶來一條消息:“沈牧守沒回京,據說已經啟程,半路上突發重病,迫不得已,留在並州界內休養,派長子沈聰向朝廷請罪,明天一早就到。”

大將軍身邊的人,只有喬之素察覺到危險,與樓礎想法相似,但他不敢向大將軍進言,旁觀而已,私下裏與樓礎偶爾談論,總是搖頭,表示無奈。

“六臣四王,只有沈牧守拒命,其他人都已回京,廣陵王最慢,也已進入洛州地界,後天到京。”喬之素又在搖頭,“過去十年裏,六臣四王或留京城,或鎮一方,內外犄角,格局已成。陛下將所有人都招回來,只怕將陳年恩怨也一塊招回來了。”

“我知道樓家與皇甫家、蘭家不和,與沈家交好,廣陵王與其他三王不和,與蕭國公曹家是姻親,曹家又與荊州奚家不和。”樓礎了解流傳已久的大致情形。

喬之素笑道:“細論起來,比這要復雜得多,只抓關鍵的話,倒也簡單,其實就兩條線。一條是廣陵王,他是先帝的弟弟,當初頗為受寵,極得人心,差一點被立為儲君,最終功敗垂成,留下許多恩怨。另一條就是大將軍……”

喬之素突然閉嘴不說。

“大將軍怎麽了?”樓礎追問道,“我也時常納悶,大將軍功高蓋世,朋友好像不怎麽多,除了沈家,與其他幾家重臣來往極少。喬先生有話盡管直言,無需避諱,我不是那種隨口亂說的人。”

喬之素笑道:“說起來,樓家的恩怨與十七公子的生母有些聯系。”

若在從前,樓礎必定冷臉,或者不接話,但是這幾天他頻繁聽到有人提到母親,卻總是有前言沒後語,令他既惱火又好奇,於是道:“喬先生但講無妨,我也很想知道當初究竟發生過什麽。”

喬之素猶豫片刻,見樓礎真想知道,這才徐徐道來:“天成——當時還是大成,攻克的最後一地就是吳國,大將軍親統大軍,皇甫開、曹神洗為副,廣陵王後繼。朝廷原以為這一仗要打上三五年,沒想到吳國內裏早已朽爛,不堪一擊。大將軍長驅直入,只用多半年就攻到吳都城下。”

喬之素當年就已是大將軍的幕僚,還不到三十歲,對往事記得十分清晰。

樓礎倒茶,喬之素謝過之後繼續道:“沒想到吳王竟然拒絕臣服,親率將士守城,大將軍那一戰打得頗為艱難,傷亡無數,直到廣陵王摔援兵趕到之後,才終於攻克吳都。”

“聽說吳王是自殺的。”

喬之素點頭,“我就在現場,吳王站在宮門樓上,面朝大成將士,拔劍自刎。後來出現許多傳言,聲稱吳王說過這樣那樣的詛咒,每次有吳人作亂,傳言都會再增幾分。作為親歷者,我可以說那都是假的,吳王什麽都沒說,就是自殺而已。”

樓礎試圖想象外祖自殺的場景,一無所得。

“攻下吳都,麻煩才剛剛開始。大將軍折損頗多,麾下將士對吳人極為憎恨,力請屠城報仇。大將軍同意了,廣陵王卻反對,以為天下初定,正該撫循士民,與天下休養生息,不可徒增民憤。”

“廣陵王說得有理,吳國平定之後,天下一統,實在沒必要屠城。”樓礎雖是大將軍之子,在這件事站在廣陵王一邊。

“話是這麽說,但在當時,大將軍選擇不多。”

“為何?”

“怎麽說呢……十七公子沒帶過兵,沒打過仗,大概很難理解軍中的事情,我也只是旁觀而已。反正沒有外人,我就拿朝廷打個比方吧,六臣四王互相不和,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可是他們都為先帝效勞,先帝也沒有故意支持誰或是貶低誰。軍中情況與此類似,諸將打仗的時候都想守在後面,打贏的時候都想爭最大的功勞,爭擾無止,人之常情皆在於此,沒人能夠例外。”

“大將軍必須理順軍心。”

“對,大將軍之所以是大將軍,就在於他能籠絡人心,令眾將為己所用。”

“籠絡人心不需要非得屠城吧?報仇的方法有許多。”

“哈哈,十七公子還是不明白。報仇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對朝廷來說,天下一統,該是休養生息的時候,對軍中將士來說,很快就得卸甲歸田,如果這時不撈一大筆的話,今後再沒有這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