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3章 隨波逐流(第2/4頁)

再看到,“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則民務變,民務變謂之變業。故以理觀之,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時,荀子已是滿眼驚訝,老子本已難懂,如此年輕的後生,怎會有這深邃的解讀?

良久,讀了兩遍文章後,荀子才仔細地看向滿臉認真的韓非,一語道出了全篇的核心。

“道生法!”

但又批評道:“汝雖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然其極慘礉少恩。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韓非這才服氣,方才不只是荀子在考較他,他也在考較荀子。

那之後,荀門裏,最受夫子喜愛的學生,就從李斯,變成了韓非。

同門競爭是常態,譬如鬼谷子門下的龐涓與孫臏。

“明明是我先來的……”

李斯自是不服,也暗暗起了比較之心,甚至也自己作了一篇讀《老子》的心得。

交上去後,被荀子笑著評價說此文真是好字,好文筆,還有精雕細琢的好立意,用詞考究,洋洋灑灑,堪稱雄文。

“但,過於流於皮相了。”

而韓非交上去第二篇解讀老子的文章《喻老》,或許是其口吃不能道說的緣故,將所有想法都寄托在了書寫上,旁征博引,邏輯清晰,更被荀子評價為:

“有骨相!”

李斯不得不服,他看過之後,發現韓非的文章,確實鋒利得如刀子,直指人心!

那時候李斯就明白,在立書著說上,自己是比不上韓非了……

只能從其他地方,一較高下!

比如,輔佐帝王,成萬世功業!

於是學成之後,李斯向荀子告辭時,直言了自己的志向:

“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遊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鶩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斯欲西入秦!”

當年,荀子曾一改大儒不入秦的傳統,訪問了鹹陽,還對秦制贊譽有加,只是覺得唯一缺少的,就是少儒者的脈脈溫情,他嘆息道:

“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我不擔心秦能否一統天下,因為那是注定的,有了你,只要遇上一位雄主,天下一統,不過是三十四年內的事。我怕的是,能兼而不能凝,能統而不能安,秦一統天下的時候,便是它走向滅亡的開始,李斯,只望你能給秦,帶去些許改變罷……”

只可惜當時李斯沒當回事,他也不想改變秦國的任何東西,只想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地位。一切精力,都放在被呂不韋器重,和獲得秦王政信賴上。

他沒想到,夫子竟一語成讖。

入秦十余年後,當李斯已位居廷尉,得到秦王器重,實現了人生抱負時,某一天,秦王政卻在釋卷之後,忽然嗟嘆道:

“《孤憤》、《五蠹》之書,真奇文也,寡人讀之,不覺蠟炬之漸盡,夜之將明,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李斯自然知道,這是他那立志“著書立說,觀往者得失之變”的師弟大作!

不知是出於何種心態,或是龐涓主動推薦孫臏時的嫉恨,或是知道自己終究無法阻止秦王得到他想要的,李斯忽然開始大贊韓非,力主將此韓非召來秦國。

特洛伊和希臘諸邦為了一個美人海倫而打仗,而秦王政卻為了一個男人,一個在字裏行間打動過他的國士,不惜發動一場戰爭,逼迫韓國交出韓非!

當韓非入秦後,或是其口吃難言難交流讓秦王失望,亦或是得到的東西不再有誘惑力,秦王始終未信用韓非。

但秦王仍時常閱讀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又虛席與韓非討論,如何做才能成為他書中描述的那種權勢獨一無二的君主……

而事後往往感慨道:“今日方知,荀子果授帝王之學也。”

言下之意,李斯並非是真正的帝王學,韓非的才是……

嫉恨在李斯心中醞釀。

“明明是我先來的……”李斯感到了巨大的危機感,他明白,自己和韓非的學問是重合的,只能有一人能出人頭地,留在秦王身邊!

好在,李斯太了解這個師弟了,故意舉薦韓非入秦,便是因為知道韓非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他太愛他的祖國!”

機會很快來了,當秦王使群臣議論,該先滅哪國時,李斯與姚賈力主先亡韓,而韓非卻站了出來,極力勸說秦王存韓。

“韓事秦三十余年,出則為扞蔽,入則為席薦。秦特出銳師取地而韓隨之,結怨於天下,而功歸於強秦。”

韓非很聰明,肯定明白秦王之欲,但他仍無法放下自己身為韓人,韓公子的身份,拘泥於保全祖國。

從那時起,李斯便知道,是自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