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5章 如烹小鮮(第2/2頁)

言罷擡眼,掃視剩下的人,胖臉上露出了笑:

“還有誰?”

……

湯官令就沒伊眾的骨氣了,戰戰兢兢地應下了武忠侯的命令。

他們兩署過去常隨秦始皇帝出巡,負責沿途膳食,隨時都做好了離開鹹陽的準備,不過數日,便準備妥當,在軍隊護送下,兩三千人與鹹陽倉中發出的最後一批陳谷一同出發,很快便抵達重泉城。

重泉如今幾乎變成了一個難民營,失去家園的西河人居住在北伐軍故壘裏,他們的田舍被六國燒掠一空,流離失所,在來年開春前,只能靠官府賑濟過活。

上萬青壯組成一支“西河軍”,日夜訓練,期待著對六國的報復,但老弱婦孺就只能在重泉等縣居住,人數達數萬之眾……

太官令只有那些最優秀的庖廚才有資格為皇帝和嬪妃做菜,其余人則都做些打下手的活,甚至要給宮中奴婢制作簡陋的飯食。

所以做民間陋食,也不至於無從下手,很快就熟練起來。

燒火的燒火,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庖廚望著外頭不斷探頭往裏看的難民孩童,搖了搖頭,往黃橙橙的粟米裏,又加進綠油油的葵,再多一點彘的膏油,撒一把鹽,想了想又撒一把,加水時,則少了兩升……

半個時辰後,釜中粥已熟,在軍隊維持下,西河難民規矩地拿著木碗來領每日飯食,看到粥比往日更厚,還有點油花,不禁大喜。

狼吞虎咽吃了一些,更瞧見今日供應食物的人眼生,問了問小吏後,竟被告知,都是皇宮裏的庖廚,當場就愣住了,連放進口中的粥都來不及咽!

“皇帝的禦廚,來為吾等煮粥?”

一傳十十傳百,整個西河難民營盡皆沸騰。

盡管平日裏,老百姓們在田間地頭幹活之余,開玩笑時都喜歡想象皇帝陛下吃的是啥,是不是每天都能吃粳米飯,一頓幾只雞,幾個蛋?禦廚的菜肴,是不是龍肝鳳腦?

但真的有朝一日,真的吃上禦廚做的飯食,都感覺自己在做夢。

“低賤如吾等,竟也有資格吃禦廚做的粥食?”

一時間,西河難民們覺得,這碗中的粥,真的更加美味起來。

當然,也有難伺候的人嘟囔說:“我吃著這粥與平日並無兩樣,原來皇帝庖廚手藝也就這樣。”

等將這碗禦廚們做的粥一粒不剩舔幹凈後,西河人也少不了發問:

“宮中禦廚,是新皇帝派來的麽?”

北伐軍的官吏立刻糾正這群愚昧的民眾:“關皇帝甚事?國中尚未立帝,此皆攝政武忠侯之仁政也!”

很顯然,這次指派禦廚宮人來西河賑災,政治姿態遠大於實際效用。

說著,新一批冬衣也運來了,每戶一件,出門輪著穿。

官吏一邊發一邊告訴大夥:“此乃宮中少府織室、禦府所織也,武忠侯令宮中盡罷絲錦之物,而專織毛、麻之衣,以補西河人冬衣之不足!”

不止是庖廚、織室,太醫令的官員也被發動,來西河為傷病診治,以防疫病滋生,因為醫藥緊缺,傷病卻多,真正能救活多少人,連陳無咎心裏也沒譜,但在這不妨礙西河人對武忠侯,更加感恩戴德。

吃著禦廚煮的粥,穿著宮中如神仙般織女們織的衣,還有禦醫們來望聞問切,預防惡疾。

雖然外頭秋風蕭瑟,但西河難民只感覺,自己從身體到腸胃,都暖洋洋的……

他們有了更多的安全感,也更加確信,這苦難的一年,終究會挺過去!

秦王室待民,一向冰冷,像秦昭王那樣,百姓設祠殺牲,祈禱他生病痊愈,卻嚴厲懲處的例子,只是正常操作。

一百年了,秦地人,從沒遇到如此愛民如子的統治者,一時間,西河人有些受寵若驚……

“攝政比皇帝更體恤吾等啊。”

一曲西河人真心實意的“風”,也在難民營裏傳唱。

八月中,它已經傳到了渭南,傳到了灞上……

“饒衍之邑,西河之岸;龍門之魚,商顏之羝。”

“群盜入寇,武侯逐之;腹中乏餓,武侯食之;無褐卒歲,武侯衣之;我有疾患,武侯診之;君為父母,吾為赤子!”

“夫人,聽啊,是關中人在傳頌君侯之德!”

在灞橋的亭舍旁,鳶聽了半晌,轉頭開心地對馬車上的葉氏母子匯報。

“他呀,才半年,就多出了這麽多‘赤子’,但為人父母,豈是那麽容易的?對子女好是應該,如若不好,卻要受天下之怨,有了這一次,往後也得一直好下去,子女們,可是很容易忘卻恩義的……”

自回歸江陵後,一直盡量讓自己“隱身”的葉子衿搖了搖頭,但最終還是露出了笑:

“但他這一鼎小鮮,的確烹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