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2章 名不正則言不順(第3/3頁)

“第二次攝政,乃是周厲王出奔後,周定公為太傅、召穆公為太保、共伯和為太師。共伯和以太師位攝政,踐天子位。”

“君侯若欲名正言順,便必須踐位,受百官之拜,如此,攝政方能行天子之權!”

眼看黑夫沉吟不語,或許是在思慮時機不夠成熟,會引發動蕩,陸賈才話鋒一轉:

“就算君侯暫不踐位,也當在三公之上,增設一上公,爵為國公,職則取太傅、太師、太保之名,如此君侯之位,方能淩駕於百僚之上,正上下之儀!”

“太傅、太師、太保……”黑夫摸著下巴:“你以為哪個最合適?”

“臣以為,太師為妥!”

陸賈推薦的,是“太師”之稱,以表明武忠侯攝政而天子缺位,是效仿共伯和以太師之位行政,有古制可依。另一層含義則是如師尚父般,既是最高統帥,又為執政之人。

這時候,與陸賈一同前來,身為太祝,負責規範禮儀的叔孫通卻說話了:

“奉常此言甚妙,國中徹侯太眾,難以顯尊者,是時候效仿周政,在侯之上,增設一上公之爵,以彰顯君侯之位了。”

既然黑夫鐵了心要攝政而不立刻取代秦朝,他們作為禮官的,也只好拼命為這一特殊制度尋找依據,彌補遺缺了。

叔孫通贊同在二十等爵上加一“公”爵,以凸顯攝政的地位。

但卻反對師、保之類的稱呼。

他振振有詞:“師者,範也,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師保者,輔弼帝王及王室子弟也,必社稷先有君王居位,方能有師有保,奉常此議,恐怕不妥。”

陸賈卻笑了,光論禮儀,他不一定比世代學儒,乃孔門嫡系弟子的叔孫通嫻熟。

但陸賈高明的地方,一是他心懷更大的理想,二來,在於他更了解黑夫,洞悉了黑夫未曾明說,但一直在為人做事上,力行的事……

這也是,他陸賈能位列九卿的原因!

陸賈朝黑夫長拜,擲地有聲:“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三代禮俗各有不同,名稱職位多有偏差,亦有創舉,既然如此……”

“太師,為何非得是君王一人之師?”

“為何,不能是天下人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