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4章 瑚璉(第2/2頁)

黑夫瞪了親衛一眼:“我可沒有將儒生高冠取下來做溺盆的惡習。”

“君侯禮賢下士,自是如此。”

叔孫通對旁人目光渾不在意,再拜道:“君侯方蒙矢石爭天下,叔孫通寧能鬥乎?故做不了斬將搴旗之士,但文書主薄,管糧小廝,叔孫通皆能效命!”

黑夫算是服了這人,搖頭道:“叔孫通啊叔孫通,你可真是我見過,最不要臉的儒生了。”

“君侯啊。”

叔孫通擡起頭,笑容下,似掩藏著些許無奈:“詩言,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

“秦滅六國,又收詩書禁之,眼下天下變亂再起,這十多年來,天崩地坼,變化太大了。那些要臉的人,那些不能與時俱進的人,不是死絕了,也快死了。但叔孫通,就算再不要臉,也得活下去,以繼孔子之學!”

黑夫微微頷首,心中湧過很多念頭,他現在算是明白,叔孫通與普通魯儒的不同之處了。

他繼承了儒家一個最最最重要的核心特點,那就是變通!

墨子曾為了黑儒家,編排過這樣一個故事:

孔某被困在陳蔡之間,用藜葉做的羹中不見米粒。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豬,孔某不問肉的來源就吃了;又剝下別人的衣服去沽酒,孔某也不問酒的來源就喝。後來魯哀公迎接孔子,席擺得不正他不坐,肉割得不正他不吃。

這下,子路看不下去了,進來請示說:“夫子為何與陳蔡時的表現相反呢?”

孔子卻說:“由!我告訴你,當時我和你急於求生,現在和你急於求義啊!”

墨子在文章末尾,對此大肆批評:“在饑餓困逼時就不惜妄取以求生,飽食有余時就用虛偽的行為來粉飾自己。汙邪詐偽之行,還有比這大的嗎?這就是儒啊!”

諸子百家黑起其他學派來,都是段子手,這故事,可能是墨翟編排的。

不過,作為敵人,墨子卻也一語道出了儒生的最大特點,他們能在百家爭鳴裏勝出,最終坐大做強的根本原因:

不是仁義。

不是忠孝。

更不是詩書禮樂。

是變通!

有時候是有底線的變,有時候,則是無底線的變。

再往後,整個學派,不就是叔孫通所言的“陶瑚璉”麽?和古代真正的瑚璉相比,形制一樣,但材質,卻大為不同。

能擺上大雅之堂充當禮器,也能放置在平民百姓家裏,煮粥,可烹肉,極其親民。

對統治者而言,這器物真是好用,想裝酒就裝酒,想裝水就裝水,甚至在淪落的時候,為了求得生存,蠻夷之君的屎尿也能盛放。

管你裏面裝的是什麽,好東西還是壞東西,只要這層皮不換,他就還能自稱“儒者”。

可實際上,自詡為儒的徒子徒孫們,跟孔孟荀等真正的大能,關系早就不大了。

就算再過兩千年,禮樂詩書都作了古,還能裝潢粉飾一番,套上一層“新儒家”的皮,強行跟科學理論掛鉤,繼續大搞國學呢!

“挺好的。”

“是個好東西……”

黑夫點點頭,他也是個務實的人,並未因此鄙夷叔孫通,更才不會因為心裏的思緒,而影響自己對現實的判斷。

叔孫通,還真有他的用處。

黑夫負手道:“既如此,叔孫通,那你,便暫且留下來罷。”

叔孫通大喜過望,再拜道:“多謝君侯!”

黑夫讓他起來:“我且問你,按照儒家的禮儀,你這瑚璉之器,能用在葬禮上麽?”

叔孫通不假思索:“君侯說能,那就能!”

這是標準答案,黑夫哈哈大笑:“大善,我正好要為三人舉辦葬禮,這一切禮儀,就由你來主持了!”

“儒者最擅長的,便是殯葬之儀了,交給小人,保管萬無一失。”

叔孫通復問道:“敢問君侯,是何人下葬?當以何禮葬之?”

黑夫道:“公子之禮,君侯之禮,上卿之禮。”

叔孫通一愣:“那三人是……”

黑夫道:“他們是秦始皇次子公子高。”

“是武信侯馮毋擇。”

“還有一個……”

黑夫笑道:“我的舊日同僚,在江州縣,不降而死,卻被鹹陽奸臣逆子,冤枉汙蔑的馮劫兄弟!”

老黑痛心疾首:“滿門誅滅,真是天下奇冤啊!我要為他,為馮氏,平冤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