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6章 刀劍(第2/2頁)

“鐵劍如此金貴,怎麽能用來砍柴!”

郭紹有些發懵,這位君侯是怎麽了,專跟砍柴過不去,他這侯爵,莫非是砍柴砍來的不成……

“不錯,鐵劍金貴,好的長劍,百金難求,而我手下兵卒,何止數萬,總不能讓他們人人皆為百金之士罷?我……朝廷可養不起。”

黑夫又問:“你鍛這柄長劍,花了多少時日?他們做一把刀,又花了幾日?”

郭紹老老實實回答:“我用了一月。”

一旁的鐵官也過來稟報,說平均算下來,每把鐵刀,只用了三五日。

這是自然,從制作工藝來說,劍的要比刀難多了。劍是雙刃,身窄而薄,前頭很尖利,所以造劍的材質和冶煉工藝要求很高,不能太軟,也不能太脆,恰到好處才行。一把好劍,整個工藝下來,再鍛打百遍,起碼得花一個月,有的劍,甚至要一年半載……

而一把老百姓也用得起的砍刀,好鐵用到單刃上就行,刀身較寬,刀背較厚,一般不會折斷,工藝馬虎點也沒事。慢則五天,快的話,兩三天就行,若能流水線批量生產,則更快。

難怪後世有句話叫“十刀一劍”,意思是制造同等質量的刀和劍,造劍花費的時間是刀的十倍。

為將者必須明白一點:和士兵一樣,兵器是消耗品,不是珍藏品!

軍隊制式裝備,歷來都是以保證威力的前提下,選擇廉價、簡單、易大量生產的,這便是秦軍始終裝備青銅武器的原因。

黑夫也一樣,他需要的,就是能夠量產,便宜,且能適應南方密林,不但能劈砍樹木藤蔓,還能隨時應戰的砍刀。不需它百煉成鋼,不需它千年不朽,不需它削鐵如泥,反正對付的是赤身而戰的越人,再鈍的刀,砍上去也夠見血了。

而且刀比劍上手快,就算在遭遇戰裏,秦兵因為慌亂,將技法忘得一幹二凈,學秦始皇擊荊軻一樣,閉眼猛砍就對了。

青銅被鐵取代是遲早的事,哪怕鋼鐵工藝尚不成熟,產量大,造價便宜就是最大的優勢。

而歷史上,刀也遲早會取代劍,就像貴族君子被布衣莽夫取代一樣……

最後,黑夫讓鐵山三個月內,制五千把砍刀,又令手藝不錯的郭鐵匠,為軍中將吏打制十柄好的佩劍劍,但又道:

“造價雖有貴賤,但兵器並無高低之分,適合戰場,能殺敵的,就是好兵器!”

……

黑夫為軍隊打制的武器,可不止一把叢林砍刀。

離開鐵山後,他又順路去了一趟南邊四十裏外的銅綠山,即使有水排煽風點火,光靠木炭煉出來的鐵質量依然堪憂,除了鐵刀外,其他兵器,依然以青銅為主。

考慮到嶺南山林地帶,善攻襲埋伏,近身格鬥,長矛不易施展,除了鐵山的五千把砍刀外,黑夫又在銅綠山定制了一萬柄短劍,長不過一尺半,稱之為匕首也不為過,而且同樣是單面開刃,形狀頗似95軍刺,爭取人手一把。

“屆時每個屯的裝備,以盾牌短兵為主,弓弩策應,少許長兵輔之,這配置,可比先前戈矛長戟合理多了。”

敲定軍隊制式武器後,黑夫結束了行程,他不太想回鄂縣和武昌,決定繞個彎,走小道,直接往長沙郡方向而去。

二月下旬,當黑夫一行人抵達州陵縣時,在武昌大營練兵的共敖,派人來稟報他一個消息:

朝廷派的監軍,總算到南郡了!

“哦?監軍是誰?”

黑夫心裏暗暗吐槽:不會又是扶蘇吧?一回還好,二回也罷,若這次秦始皇還要讓二人搭夥,黑夫甚至都要懷疑,皇帝是想讓他倆在一起了……

信使稟道:“這次來了兩人,一老,一壯。”

“老者為倫侯公子成。”

“原來是昌武侯啊……”

黑夫頷首,的確,秦朝的監軍,喜歡派遣宗室或者皇帝親信,且要地位崇高,這才不會被主將架空,失去監督的意義。

這位公子成,乃是秦始皇的爺爺輩,秦昭襄王的小兒子,也沒有大的本事,就是能活,是宗室最高輩分,早年作為宗正,是九卿之一。幾年前,他作為王翦的監軍,蹭了滅楚的大功勞,後被秦始皇封為昌武侯,是秦朝七位倫侯之一,與昌南侯黑夫平級,的確是合適的人選。

只是昌武侯年已七旬,頂多在南郡看看糧食,根本不可能隨黑夫去嶺南啊,別跟楊端和一樣,死在半道上就尷尬了。

所以,秦始皇才派了雙保險,一個年輕力強,能夠隨時跟著黑夫的人。

“壯者為誰?”

黑夫漫不經心地問道,猜測會不會是某位遠房宗室,反正不可能是扶蘇,更不可能是胡亥吧,呵呵。

“君侯,那壯者是左庶長,子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