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3章 胡亥(第2/3頁)

趙高博學,遂道:“夜光壁來自江漢隨縣,象牙簪產自豫章,而犀角杯,則是長沙郡貢物。”

秦始皇頷首:“不止這些物件,方才讓汝等去挑外廄的駿良駃騠,來自塞北,看看周圍的宮女,她們身上的阿縞之衣,來自薛郡、濟北,宛珠之簪,來自南陽,錦繡之飾,乃是蜀地所產。”

“此外,還有江南金錫,巴郡丹青,以上種種,皆是從天下各處運來的物產,但胡亥,你可知道,除了一部分是貢品外,其余大部分,是由誰人所運?”

胡亥想了想:“莫非是……商賈?”

秦始皇道:“沒錯,正是商賈,以上之物,皆貴人所喜好的奢靡之物,多是商賈運抵鹹陽。此外,更有五谷、桑麻、牲畜、毛皮,乃是百姓衣著飲食與養生送死所必備的東西。又是怎麽來的?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最後,商而通之!”

“商不出則三寶絕,朕深以為然,故商可抑,卻不可絕!故在塞外,在巴蜀西南夷,亦有烏氏倮、巴清家的商賈,為官府轉運財貨。”

商鞅在律令上降低商賈的地位,對其課以重稅,以此壓制這類人群,仿佛告訴人們:商賈皆賤,奸猾而不務正業,不是好東西,勿要為賈!

可秦始皇卻有不同的認識,他覺得,重點在於,商賈能不能被官府管住,對國有無用處……

作為親自扶持尊崇兩位巨賈的君主,秦始皇心裏很清楚,商人對國家有害麽?是有害,容易削弱本業。但商人對國家有利麽?也有利。不僅是交易有無,從早年利用烏氏、巴清時,秦始皇就發現了,貨殖之事,讓商賈來做,不僅盈利更多,行事也更為方便。

尤其是對蠻夷戎狄之地,秦始皇將西北貿易交給烏氏,西南交給巴氏,北邊長城附近,近來興起了一位名叫班壹的商人,在替蒙恬與東胡貿易,而剩下的東邊,海東之地,似乎也有搞頭……

對黑夫的提議,秦始皇並沒有搬出律法,斷然否決,而是同意讓他在膠東這塊“特區”上試試看,畢竟黑夫保證,能掙比算緡更多的錢。

而那十三家商賈,不過是官府利用的對象,隨時可以拋棄,或者殺雞取卵!

“更何況,齊地尚賈,與關中的確有些不同,商君不是也說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若是死守舊法,豈不變成了甘龍、杜摯?”

“陛下所言甚是!”

秦始皇結束了解釋,群臣皆咂舌,這還是他們認識的皇帝麽?換了其他公子發問,皇帝大概會冷目一瞥,讓他們滾回去自己領悟,唯獨對小兒子胡亥,才會和顏悅色地說這麽一大通……

“陛下對公子胡亥,的確大為不同啊。”

將這一幕看在眼裏的大臣,難免生出了這樣的想法。

胡亥也作恍然大悟狀,拊掌道:“原來如此,這麽說來,尉將軍因地制宜,還真是位能吏!”

對黑夫的議論到此為止,秦始皇撫了撫胡須,聊起了今日的正題。

“古人二十而冠,秦制,公子二十一方冠,帶劍。但朕思及黔首十七傅籍,故公子冠禮,亦與黔首同,以示律令之下,公子與庶民皆須尊之!”

群臣都知道,這次提前冠禮的,有三人,公子高、公子將閭,公子胡亥,他們分別是20、19、18,看上去是為了讓公子將閭提前行冠,好按照盟約,迎娶朝鮮公女,可實際上,這場及冠宴的主角,卻完全成了胡亥。

公子高和公子將閭對提前及冠,並不怎麽開心,成年不一定是好事,一旦成年,就會徹底離開宮室,去屬於自己的府邸生活。

及冠後做什麽,便成了困擾公子們的一大問題。

畢竟秦始皇已下定決心,絕不開封建倒車,讓兒子們做諸侯,所以儒生才抨擊他“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

按照秦律,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雖然作為皇帝的直系宗室,依舊擁有崇高地位和享受,可一旦山陵崩,這些舊日公子,往往會迅速失去富貴。

何也?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必不得善終。

在法律上,公子們只要沒有功勞,便依然是“庶民”,不能得到爵位,也不能擔任對應的官職,比如執掌軍隊等。長子扶蘇也是因為隨黑夫北征匈奴作為監軍,混了一波大人頭,被特殊照顧成了“左庶長”,才得到統兵資格的。

所以諸公子及冠後,總會想方設法,找點事情做,至少也要有被皇帝提升爵位的理由,這樣才能避免富貴迅速消失。

公子高請求,說他希望能去禦史府,近來張蒼奉秦始皇之命,在編篡《國史》,公子高從小喜歡讀史書,想去看看。

公子將閭則有他自己的使命,與朝鮮公女成親,成為維系這段宗藩關系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