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32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2/3頁)

安期生成名已久,昔日齊、燕、趙幾位君王,都曾尋找過安期生,但他行蹤神秘,見首不見尾。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也曾派人請安期生去鹹陽,但卻難覓其蹤,有人說他羽化登仙了,也有人說他駕鶴仙遊了。

誰曾想,這家夥居然躲在芝罘島,裝成其貌不揚的守廟老人,躲過了黑夫的排查,忽然顯出身份!

找了很久的高士,如今卻突然來拜見,秦始皇倒是挺高興,便讓安期生留下。當日黑夫和張蒼欲出言勸誡,還沒來得及說話,就被秦始皇安排了一個在芝罘島立刻石的無聊差事……

得,這意思很明顯,是嫌他們話多礙事,早早支開呢!

當時趕來的李斯目睹此景,卻一言不發,反而出言恭賀秦始皇,似乎對此事樂見其成……

張蒼搖頭嘆息:“丞相進言,一向是投陛下所好,陛下如今日益對尋仙問道興趣盎然,丞相又豈會明知故犯,壞了陛下的興致呢?”

張蒼對自己的兩位師兄性格一清二楚,韓非和李斯最大的區別,大概就是一個厚黑在書上,一個厚黑在心裏,一個有自己的原則,另一個,卻毫無原則和底線。

對李斯而言,只要滿足皇帝之欲,並維持自己的地位,一切都是可以退讓的。

“丞相他已經忘了。”

張蒼有些痛心疾首:“夫子曾教導過吾等,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一味奉承上意,於國事不利啊。”

不止是修仙之事,皇帝陛下大興土木,李斯也是唯命是從,從未敢有一事能爭之,做廷尉時也就算了,但他如今貴為丞相,在這樣敷衍諂媚,恐怕會壞了國事。

“宰相之任,本就該從道不從君。”張蒼對李斯上任後的舉措,是不太滿意的,說起荀子認為正確的為臣之道來。

“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臣。”

“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臣。”

“有能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撟君,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於尊君安國,謂之輔臣。”

“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臣。”

“故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

“箕子之於殷可謂諫矣,子胥之於吳可謂爭矣,平原君、信陵君之於趙魏可謂輔矣,伊尹、周公之於商周可謂拂臣矣。”

張蒼言罷,看向黑夫:“我張蒼願意做一個諫臣,黑夫呢?”

黑夫卻只是看著刻石,默然未言……

“我現在,還不知道!”

……

到了次日,芝罘刻石已經雕刻完畢,黑夫和張蒼才算結束了自己的工作,乘船回到了海對岸的腄縣。

在腄縣行宮,從陪伴皇帝左右的五大夫子嬰處,黑夫聽聞了一個糟糕的消息。

“陛下與安期生,已經接連聊了三天!昨日甚至詳談入夜,陛下數次前席,使安期生能近三步之內。”

“三天!”

張蒼大驚:“那安期生到底與陛下說了何事?”

子嬰道:“無非是三仙山之事,我曾在旁聽到過幾句,那安期生說,少海之東有大壑,名歸墟,中有岱輿、員嬌、方丈、瀛洲、蓬萊五仙山。他年少時隨河上公修道術,曾浮海求之。北上沙門島,南下海中洲,達珠崖。是年駕舟東海,遇大風浪,毀其船,傷其身,攝其魂。醒來見一仙人,方知得一神龜相救,到得蓬萊仙山……”

“安期生說,那蓬萊仙人,皆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山上的東西凡禽獸都是白色的,以黃金和白銀建造宮闕,一切都和凡間相似卻又有異。”

“仙人留他數日,便讓神龜載他回了齊地,安期生登岸後,才知道已經過了幾年,原來那險境一日,便相當於凡間一載!這之後安期生又數次去尋找三仙山,去發現再也上不去,其實三仙山路程並不算遠,困難在於將到山側時,就會有海風吹引船只離山而去。到山上以前,望過去如同一片白雲;來到跟前,見三神山反而在海水以下。想要登上山,則每每被風吹引離去,終究不能到達。”

“如此怪異之事,陛下信之不疑?”

張蒼更急了,黑夫則默然頷首,心裏暗道著:“大概是遇到了海市蜃樓,他沒法證明自己去過,但也沒人能證明他沒去過……”

子嬰道:“進入齊地後,常有方術士談論神怪和奇異方術,數以百計,但都沒安期生詳細,陛下向往仙人的不食人間煙火,不怕水火侵害,騰雲駕霧,來去自由。安期生除了三仙山外,又講了黃帝鑄鼎、騎龍升天的故事,陛下聽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