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4章 萬馬齊暗究可哀(第2/2頁)

“二卿之言皆有理。”

秦始皇卻不置可否,問黑夫:“對六國史書,難道也能且堵且疏?”

這是道送命題,但黑夫卻應道:“然也!如右丞相之言,禁絕民間私藏六國、春秋史書,統統收繳到鹹陽,此為堵。但收繳的理由,卻不必是焚書,或可宣稱,大秦欲修古往今來數千年之史,故收天下史書雜考之,有志之士,亦可入朝協助修史,此為疏!”

“修史?”

秦始皇皺起眉來,群臣也面面相覷。

黑夫道:“沒錯,由朝廷出面,修五帝、夏商周及春秋六國之史,貫穿古今,匯為一本!”

也難怪他們不太理解,司馬遷的爺爺這會估計還沒生呢,中國還沒有為前朝修史的傳統。列國修的都是自己的編年史,如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梼杌》,秦之《秦記》。

不過也有例外,張蒼恍然大悟,立刻出列道:

“陛下,臣曾任柱下史,禦史府石室中,曾收錄魏國史書,因以竹為書,以年為紀,亦稱《竹書紀年》,與別國之史不同,竟是從五帝之事開始記載,故有《五帝紀》《夏紀》《殷紀》《周紀》《晉紀》,最後才是《魏紀》……”

魏國的這部史書,可以說是為前朝修史的典範,也是黑夫設想修史的範例。

李斯不以為然:“天下之士,常以前代、六國之史譏諷朝廷法令行政,禁尚不足,豈能修之?這不是南轅北轍麽!”

黑夫卻一笑,說起一件不相幹的事:“在右丞相眼裏,堯舜時代是怎樣的?”

李斯淡然道出了他的觀點:

“孔、墨之學,均稱道堯、舜,然取舍大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但都自稱得到了真傳。自儒士稱道的殷周之際到現在八百多年,自墨者所推祟的虞夏之際到現在兩幹年,其史已不能盡知,三千年前的堯舜,更是無法確定!儒墨說那是極盛之世,然我以為,均是編造的偽言,這些法先王者,不是愚蠢,就是欺騙!故老夫不談堯舜!古法先王者均可論罪!”

“堯舜不足法也,右丞相真知灼見!”

黑夫翹起了大拇指:“依我看,這世道,非但不是越古越好,實是相反,越往古越差!”

“啊!?”

原本以為,黑夫是在幫他的左丞相王綰大驚失色,李斯也微微一愣,倒是秦始皇眼前一亮,來了興趣。

拋出驚人之語後,黑夫道:

“臣在鹹陽時,有幸讀過《韓非子》中的《五蠹》一篇……”

李斯瞥了一眼黑夫,這是皇帝最喜歡的文章,而每每提及韓非,秦始皇常是既悔且憐,也會想起來,是李斯給韓非送去了毒藥。

黑夫仿佛不知,侃侃而談:“韓子在五蠹裏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這時出現了一位聖人,他在樹上搭巢穴,避免地上之害,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當時人民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腥臊惡臭,傷害腸胃,民多疾病,壽命短暫。這時候,又出了一位聖人,他鉆燧取火,用來燒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使民少病多壽,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有巢氏、燧人時,人以木為兵器。到了神農之時,以石為兵器,砍伐樹木,開始建立屋舍。大禹之時,這才學會了冶煉,以銅為兵,開山疏導河流。到了近數百年間,又作鐵兵,到了陛下施政這幾年,百姓才多以鐵制農具耕田犁地,較銅農具更耐用,力半而功倍。”

“如果到了如今,還有人巢居,茹毛飲血,鉆木取火,那一定會被認為是不開化的蠻夷!若有人以石鐮收割糧食,亦會被認為是貧賤閭左。”

“故燧人、有巢,號為聖人聖君,但與現世相比,不過是植立之獸,既愚且暴,尚不如今之黔首。神農之世,哪怕是帝王,也是穴居藿食,尚不如今之士人。以此觀之,越古的時代,豈不是越差,若推到萬年前,更是仿若禽獸!”

復述完韓非的理論後,黑夫擲地有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簡而言之,世道必進,今勝於古,此乃天演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