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6章 儒法之爭(第2/3頁)

而現如今,以東巡封禪為契機,儒法之爭再度喧囂塵上!變成了朝堂的主要矛盾。

“沒錯。”

“你以為他們爭的是用秦國舊禮還是東方之禮麽?爭的是在祭祀時如何殺牛,如何上山,如何穿衣打扮麽?”

葉騰飲下黑夫為他倒的熱酒,拂去須上的酒珠,冷笑道:“不,他們爭的是國體!”

……

據黑夫的了解,儒法之爭,拋開他們在三觀上的巨大分歧,集中在“如何建國”和“如何治國”這兩個重大政治問題。

儒家已經輸了“建國”,接下來的“治國”,他們會努力參與,畢竟從孔子時代起,儒就是一個積極入世的學派。

秦以法立國,以法並天下,這無不體現了這一制度的正確性。秦始皇本人是這一國體的最大受益者,他肯定是會把法家秦吏治國當成基本國策,萬世不動搖。

但皇帝也未將其他可能性統統摒棄,否則就不用招安群儒、黃老做博士,又讓墨家繼續存在了。

其他學派依然有自己生存的空間,以左丞相王綰為靠山的儒家,很希望在朝野中為自己爭取到一定的地位。

葉騰分析道:“所以王綰和博士們才苦口婆心,力勸陛下東巡封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這場典禮,對儒生在朝野中的地位提升,很重要。”

王綰和周青臣等人已經認清了自己的定位:在治國上,皇帝暫時只會信任法家秦吏,儒生是分不到羹的,他們只能往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努力,那就是“祀”。

這也是法家最陌生的東西,在儒生想來,這群不懂詩書,不法先王的法吏,根本無從插手!

王綰和周青臣原本的打算是,通過充滿東方特色的封禪,將秦始皇從被關西巫祝把持的“四疇四帝”祭祀裏拉出來,使皇帝全盤接受東方的天地神系,從而由東到西,重構整個帝國的祭祀體系……

這與方術士的目標一致,所以盧敖、侯生等也積極配合。

只要皇帝應允,並在儒生的設計、陪同下完成封禪,就相當於承認了諸儒在朝野的主祭者身份。

先守住國家祀典的陣地,再慢慢向世俗伸手,由此扭轉他們在儒法之爭中的弱勢……

黑夫不斷頷首,感覺自己真是長了見識,原來這封禪,涉及到了如此多的交鋒。

說到這,葉騰忍俊不禁:“但王綰和周青臣的萬萬沒料到,李斯和諸法吏雖不擅長祭祀禮儀,卻很了解人心。李斯知道陛下也欲封禪,便沒有勸阻,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說封禪關系重大,光靠七十多個博士,恐怕會有遺漏,不如廣招齊魯儒生到泰山,一同商議禮儀……”

“這真是欲擒故縱啊。”

黑夫也笑了:“李丞相畢竟是在稷下、蘭陵呆過一段時間的,對群儒之間的分歧,恐怕再清楚不過了,知道這群人湊到一起,人數越多,非但不能成事,反而會敗事。”

當然,後來的事都知道了,連王綰、周青臣都無法控制的情況出現。

畢竟是第一次封禪,沒有記載可考,儒生們便根據自己的理解,獻上了千奇百怪的儀式,自家先亂成了一鍋粥,惹怒了缺乏耐心的皇帝……

王綰和眾博士苦心謀劃了幾年的封禪,就這麽被李斯略施小計,輕易化解了,儒生在自己擅長的陣地上吃了一場大敗,但這又能怪誰呢?只能怪自己豬隊友太多。

不過黑夫卻沒有幸災樂禍,而是皺起眉來,暗自道:

“贏了儒法第二回合的爭端,打擊了競爭對手,李斯倒是樂得高興了,但從長遠來看,這對整個國家的統一,有些不利啊……”

他深知,統一絕不僅限於政治、領土,還有意識形態。

夫妻三觀不合都過不到一塊,何況那麽大的國家,那麽多的人。墨家理想中的“兼相愛”很難做到,但治下百姓對新王朝產生歸屬感,卻是必要的。

秦朝已並海內,通過車同軌書同文,讓各地有了交流的可能性。但意識形態的統一,才剛剛起步,距離“九州同貫,六合同風”為時尚早,廣袤的六國,兩千多萬人口,認同自己是秦民的少之又少。

光靠一紙政令顯然是不行的,思想的認同,需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整天板著臉的法家秦吏不擅長幹這些活,反倒是儒生很適合,雖然這群人中良莠不齊,但不得不承認,他們搞教化是一把好手。

泰山封禪是一個極佳的契機,這是天下人都承認的國家祭典,是聖君仁王才能做的事。而封禪所祭的對象是“天”,也是人人信奉的至上神。

封禪,能讓關東知識分子對秦朝心生好感,將他們招安。但如今,陰差陽錯間,卻反而成了分裂的伊始,儒生們,現在恐怕和朝廷離心離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