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7章 愷歌振旅(第2/2頁)

愷樂,獻功之樂也,這是春秋時開始流行的傳統,當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振旅,愷以入於晉。這時不僅要由樂師演奏愷樂,還要由教士卒們唱愷歌。

雖然只是走個過場,但數萬人一齊放聲奏愷,倒是十分壯觀。

伏勝點了點頭,頗有些期待,又看了一眼遠處,秦始皇的禦駕已在祭壇下坐定,丞相、廷尉、禦史大夫、老將王翦等都在陪同左右,只待眾將士來告捷奏愷了。

先上來的上郡兵,不過卻沒有打了敗仗的馮劫,敗軍之將並無資格參加振旅之儀,所以只有頭發斑白,沒了往日精神的老將羌瘣。

“戎車啴啴(tān),啴啴焞焞,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玁狁(xiǎnyǔn),蠻荊來威!”

上郡兵唱的愷歌,是一首《小雅·采芑》。

叔孫通聽罷後笑道:“這首愷歌意味深長啊,羌將軍不通詩書,肯定不是他想出來的,而是監上郡兵的廷尉手筆,伏生,你可能解一解?”

伏生也是有學問的,便道:“此詩說的是周宣王卿士、大將方叔為威懾荊蠻而演軍振旅之事,倒也合意。但羌老將軍十余萬大軍,卻只斬五百首級,降服樓煩,兩個小功,卻依舊被陛下升爵位駟車庶長,實在有些尷尬。”

“不過,詩中先言玁狁,又言蠻荊。羌將軍雖在征討匈奴沒有大功,當年滅楚可是出力甚多的,廷尉真是有心。再加上詩中的‘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我覺得,這是明示告老之意了。”

“陛下好用新人……”

叔孫通點頭,這次北征,老將沒啥功績,新人卻光彩耀人,既然皇帝也給了台階下,除了告老讓賢,羌瘣也沒別的選擇。

接下來則是蒙恬手下的雲中兵,他們唱的,是一首眾人都很熟悉的《出車》。

“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出車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伏生有些不解:“這位蒙將軍雖斬首一千,取牲畜數萬,還奪了整個北假地,重新燃起了趙長城的烽火,但自比南仲,有些過了罷?”

叔孫通卻搖頭:“你有所不知,陛下北巡時,曾親口說過,蒙恬,能為朕之南仲否?蒙恬讓士卒以此作為愷歌,意思是他完成了對陛下的承諾,這新建的朔方郡,基本上雲中兵打下來的,如今朔方城當真建了起來,就算沒有太大功勞,亦有苦勞,再者,蒙氏兄弟為國而忘家,對這樣的將軍,皇帝不會吝嗇賞賜。”

蒙恬兄弟一個作為主帥,一個作為監軍,前往塞外時,他們的父親蒙武正病重,上個月剛剛去世,蒙氏兄弟甚至都沒來得及看父親最後一眼……

“所以蒙恬選此詩,真正想說的話,是豈不懷歸?畏此簡書!”

伏生長見識了:“本以為秦將軍皆關西軍漢,粗鄙不識禮儀,不曾想,比我想的要好。”

“羌將軍有李廷尉監軍,蒙氏雖是軍門,卻也是從關東遷來的,能文能武,蒙恬還制出了新的毛筆,會點詩書,何足怪哉?”

叔孫通嘿然:“倒是接下來的北地隴西兵,尉、李兩位將軍,一個是老秦宿將,不喜詩書。一個出身低賤,不識禮儀,唱愷歌這一關,恐怕只能靠公子監軍想辦法了。”

說話間,北地、隴西兩軍也一同登場了。最先露面的,是頭戴著飄灑紅櫻,上插鮮艷羽毛胄帽的隴西、北地騎從,他們穿著玄色的軟皮甲,披著絳色的戰袍,手持長達七尺的騎矛,佩戴黑鞘的劍,有的還配有弓弩。

眾人騎的都是良馬,肩高六尺半,俊美雄壯。且為了今日的場面,還特地披掛了繪成虎紋的皮制馬甲,看上去十分整齊雄壯——此物當年城濮之戰時,晉軍曾使用過。

稍後,則是押送匈奴俘虜的步卒,李信、黑夫兩位將軍的戰車被簇擁在中間。

最後登場的,常常才是此戰的主角,誰功勞大誰功勞小,看皇帝的升爵自然明了。秦始皇還認為,這一戰,隴西、北地皆有大功,一同血戰匈奴單於,一同驅敵,所以當合為一軍,共同參加振旅之儀。

兩軍站定時,天上卻又飄起了雪花,紛紛揚揚,落在他們的甲胄、刀劍、弓矢、戰馬,還有士卒的鼻尖上……

但軍禮不會被這點小雪耽擱,不同於上郡、雲中兵拗口的古詩,北地、隴西兩軍按照黑夫的囑咐,高聲唱起了一曲簡單且新穎的調調!

不止讓三軍提氣,讓皇帝眼前一亮,甚至連事不關己的儒生們,都被這首詩歌震得頭皮發麻!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PS:《周禮·春官·樂師》:“凡軍大獻,教愷歌,遂倡之。”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拄。——《秦始皇時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