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4章 國之大事(第2/3頁)

法家認為,重罰是最有效的遏制手段,以寬服民,不如以猛服民。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

一通罰款下來,看誰還敢對李牧念念不忘!

這時候,一旁的蒙恬卻說道:“陛下,臣也聽聞此事,一番詢問後,當地士卒說,他們祭祀悼念李牧,為的不是他與秦為敵之事,而是敬其為代、雁門抵禦匈奴入寇,又憐其被昏君奸臣所害,死狀淒慘……”

蒙恬自從第一次伐楚戰敗後,便一直盤桓於雲中、雁門,滅代破齊,短暫在朝中為官後,又回到了這裏。

所以,他比李斯更了解邊地情況。

“趙武靈王時雖設雁門、雲中、九原,但長平之戰後,趙國大衰,被秦、燕兩面夾擊,邊境防備松懈,遂給了匈奴機遇。到李牧來雁門做郡守時,雲中、九原已陸續廢棄,落入匈奴之手,趙國邊境已退至善無、平城一線。”

“代、雁門地邊胡,數被寇,百姓苦不堪言,邊將也對匈奴人無計可施,出戰則常被匈奴擊破,邊境人口遭到擄掠,田畜都無法正常進行。直到李牧為將,才一改前法。”

李牧的策略,是蒙恬較為欣賞的,他采取的是防守姿態,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長城固守,讓匈奴一無所獲。幾年下來,匈奴以為李牧膽小,殊不知他早就在長城內默默練兵,但一直假裝失敗,讓匈奴越發驕橫。

最後,李牧讓商賈在塞外布下大量牛羊,漫山遍野都是,引誘匈奴前來,卻在匈奴人爭搶牛羊時,以車千三百乘,騎萬三千匹,甲士五萬人,徒卒十萬的趙國半數兵力擊之,大敗匈奴十余萬騎,單於遁逃,其後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之後,李牧又滅襜襤,破東胡,收復了雲中、九原。

在蒙恬心中,李牧堪比自己的前輩,自己來到代、雁門,接收了趙國邊卒,樓煩勇士,將伐匈奴,頗有“繼李牧之業”的意思。

可這樣一位人物,下場又如何?比白起還更為淒慘,白起好歹是橫劍自刎,但李牧卻做不到。

因為按當地老卒的說法,李牧天生殘疾,右臂佝僂,無法伸直,一直是左手持刃。甚至在向趙王遷下跪時,右臂夠不著地,不得已做了個假肢,以表示對趙王的尊重,卻被奸臣郭開說成是暗藏兇器,欲行刺謀反!

最後,李牧被賜死時,因右手殘疾,拔劍自刎卻夠不著自己的脖子,最終口銜長劍,把劍頂在柱子上撞柱而亡!

蒙恬當年聽完李牧的事跡,不由感慨萬千,百戰百勝的將軍,卻淪落這般下場,真是令人惋惜。

他當然不會想到,歷史上的自己,也會有類似的結局……

所以在蒙恬眼中,讓當地人祭祀李牧,合情合理,並沒有太大不妥,若非披著這身官服,他也想一同祭拜李牧。

見蒙恬一個小輩在這與自己搶白,李斯難免不快,說道:

“蒙將軍頗為贊賞李牧啊,不僅效仿他的戰法,還想保留他的祠廟,或是他與你都在代北為將的緣故?我聽聞,李牧職權極大,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設置官吏,代、雁門的租稅都直接送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費,蒙將軍,這點你可欲效仿?”

李斯此言有些誅心了,一旁的中車府令趙高見狀,心中暗樂……

“臣絕無此意。”

蒙恬下拜道:“臣只是覺得,堵不如疏,允許雁門人祭李牧,反而能激起當地人對匈奴同仇敵愾,於來年兵事有利!”

李斯依然反對:

“陛下,當年,昭王有病,百姓裏買牛為王禱告,結果,昭王知曉後,卻不但不賞,反罰之二甲,曰:‘非令而擅禱,是愛寡人也。夫愛寡人,寡人亦且改法而心與之相循者,是法不立;法不立,亂亡之道也。不如人罰二甲而復與為治!’”

“如今若有法不依,容許雁門人祭李牧祠,則他日,楚人亦可祭項燕祠,燕人亦可祭太子丹、荊軻祠,臣以為,淫祠必毀,國法必立!”

秦始皇還是老樣子,臣下爭執時,他只是靜靜聽著,只管最後的裁決。

他的手輕輕敲打著案幾,忽然看向好像事不關己的趙高:“趙高,你以為呢?”

趙高下拜:“小臣豈敢妄議二君之言?不過……臣記得,陛下北巡前,北地郡尉曾上書,說二三月間,已奉陛下之命,行縣之時,前往朝那湫祭祀。期間發現北地郡華戎之民常祭當地野狐山魈,以上皆為淫祠,縱之不可,全禁又不妥,他已在當地加以整治損益。陛下令臣擬詔回復,故臣知此事。”

“既然北地郡尉對整治淫祠一事似有心得,陛下何不讓使者問之?或許他又能說出什麽不一般的見解……”